语文高效课堂不高效刍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1

语文高效课堂不高效刍议

◆李佳

◆李佳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六中学014030

摘要:当前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目的就是要追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高效”是我们追求的课堂的理想状态,“高效课堂”应成为我们设计教学、进行授课的重要原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许多失败的语文课,不仅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高效”目的,反而给学生的主动自觉学习制造了障碍,形成了“低效”。

关键词:语文高效课堂低效原因

“高效”是我们追求的课堂的理想状态,课堂只有实现了高效,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收获,才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其生命成长的其他有意义的活动。“高效课堂”应成为我们设计教学、进行授课的重要原则,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失败的语文课,不仅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高效”目的,反而给学生的主动自觉学习制造了障碍,形成了“低效”。究其原因有五:

一、新课导入拖沓无主题

“引入新课”是每一节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恰当的引课有助于学生迅速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自觉地、专注地投入课堂探究学习活动。但很多语文课堂开始或故事或歌唱或影视或动画,形式和内容都做到了精彩纷呈,但就是没有考虑过课堂与学生的真实需求。这样的新课导入浪费时间自不必说了,关键是这样的引课本身的内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当开始重要的教学环节时,学生或还沉浸在新课引入的内容上,或思维已紧张过开始放松了。这样的引课过多地占用了课堂的时间,过多地浪费了学生的精力,对课堂教学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大。

二、课堂提问随意欠思量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美国教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提问”在教学中所占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语文课堂从原有的“满堂灌”、“一言堂”转向现在的“师生互动”无疑是很大的进步,但在教学现实中,“师生互动”变成了“满堂问”。“满堂问”由于“问题”的数量多必然会降低质量,产生出很多随意、肤浅、无益的提问。“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代的人?”“他的代表作有哪些?”——类似这样的一问一答好像出现在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上。其实我们思考一下,这三个问题完全可以用“请介绍一下作者情况”这一个问题来替代。“满堂问”既然问题多,势必占用的课堂时间也多,教师提问的时间多无疑使得学生的活动时间减少,并且学生很难有集中思考的时间,“问题”的随意与肤浅也很难促使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语文课堂的功效便大打折扣了。

三、课堂赞赏鼓励太频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诚然,激励性评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充分体现“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等教学理念,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但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成为一种时尚,很多语文老师完全不看对象、不分情境、不顾方式地一味对学生进行表扬,赞赏所产生的效能便明显减弱,便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一个危险的境地走向了一个绝对的误区。教师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到位便盲目表扬鼓励,相同的表扬声在不同的学生间重复——这样的表扬会发挥激励性评价的激励作用吗?笔者深表怀疑。何况,“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必须去引导学生的活动,“否定”何尝不是一种引导呢?再说,“挫折教育”也是学生最缺乏的必修课,“逆商”也是现代人必须具有的一种素质。频繁化的赞赏带给学生的将是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带给学生的将是盲目的自信与面对失败的软弱,这对语文课堂来说是危险的。

四、课堂合作学习缺实效

新课程理论强调学生学习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于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交流”比比皆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是学生书还未读熟,老师便让分析,而且一活动便是“小组交流”。从表面上看,“讨论”确实很热闹、很活泼、很有生机,“交流”也确实体现了新课程理论“合作”的要求,但学生没有阅读文本的时间,很难有对文本的清晰认识,学生没有独立的思考时间,很难有自己的感悟、体验。而没有真正个体感悟的交流真的是表面的交流,不会有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锋、情感的互悟,有的只是肤浅的喧闹。

五、课堂“双基”训练被忽略

现在的语文课谈及“训练”,就自然和“习题训练”、“题海战术”、“应试教育的产物”、“课堂枯燥乏味”挂钩。语文教师在致力于语文“人文性”的同时,在“创新、感悟、熏陶”等时尚名词的影响下忽略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训练,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双基”。

叶圣陶先生生前与语文教师谈语文教学,常常强调训练的重要,他的很多话对我们理解训练的要义很有启发。他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其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育之成功。”换言之:学生的语文学习必须进行实实在在的语文训练。然而,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除了我们在不经意间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哪里能见到专门设计的“听、读、写”的训练?没有“训练”的语文课堂是空洞的语文课堂,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来说,也是低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