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例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分析

/ 2

65例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分析

陶选彭静李文灿陈广姜威霖吴稚晖谭年喜

株洲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412007

【摘要】目的:探索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65例再次心脏瓣膜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需进行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根据患者病情特点,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案。结果:通过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后,实施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死亡率为4.62%,术后平均引流量为(1025.36±12.68)ml,同时大部分患者心功能有改善,且恢复良好,出院。结论:加强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患者临床特点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

【关键词】再次心脏瓣膜;临床分析;特点;疗效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患者人工瓣膜功能障碍,从而造成血流动力学紊乱,临床上常使用再次手术矫正治疗,而再次进行心脏手术瓣膜置换术可因为患者全身状况、心脏功能而影响手术效果,因此其手术风险性较大,死亡率也较高[1]。本文旨在探索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分析,具体的内容可见下文描述。

1临床资料和手术方法

1.1临床基本资料

选择65例再次心脏瓣膜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2011年5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年龄在36~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34±5.74)岁,35例为男性患者,30例为女性患者。心功能分级:36例为心功能4级,29例为心功能3级。

1.2手术方法

手术方式:65例患者均进行全静脉复合麻醉手术,在胸前正中位置行一切口。23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患者,将胸骨切开后,分离心包粘连,且游离至腔静脉,建立体外循环,对于第一次手术切开在胸前正中患者,应沿原本切口将手术瘢痕切除,再分离胸骨粘连,劈断胸骨,对于房室管畸形术后患者,可通过转流其股动脉、股静脉血流,劈开胸骨,将胸骨后粘连分离,再进行体外循环,对于浅低体温体外循环患者,可在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对于中低体温患者,可在其心脏麻痹下完成手术。65例患者中,2例患者采取双房横切口,10例患者采取左心房切口,53例患者采取房间隔径路,将病变部位暴露于视野,并将其切除,对于合并瓣膜比年患者,可进行瓣膜成形术,从而帮助患者恢复其心功能。而在帮助患者排气时,应首先将患者体位摆置头低脚高、左倾卧位,随后将主动脉阻断钳开放,彻底排气。

术后处理:术后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引流量,防止出现心脏填塞现象,且随时观察患者意识状态恢复情况,从而预防低心排综合征。同时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以及心律变化,防止患者出现房室传导阻滞、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现象,当患者血容量不足时,可适当补充硝酸甘油或硝普钠,从而改善患者末梢循环。

1.3观察指标

分析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效果。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死亡率、心功能恢复率采用卡方检验,引流量采用T检验,以P<0.05代表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65例患者中,3(4.62%)例患者死亡,其中1(1.54%)例患者为术中心脏隔面分离过多,从而并发心肌撕裂现象,1(1.54%)例患者死于生物瓣衰败再次手术,1(1.54%)例患者死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剩余患者均恢复良好,且出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平均引流量为(1025.36±12.68)ml。45(69.23%)例患者心功能恢复至1级,20(30.77%)例患者心功能恢复至2级。

3讨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需再次进行手术的基本条件为:人工瓣膜周漏、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生物瓣衰败、机械瓣功能障碍、体循环栓塞、人工瓣膜血栓形成,人工瓣膜狭窄等,对于上述症状,均需再次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但其手术难度较大,风险性较高,因此在手术前,应加强病情观察,从而制定一个完善手术计划,降低手术风险性和患者死亡率[2]。

选择良好的手术时机:通过观察患者病情特点以及掌握相应的适宜手术时机,再为患者进行一系列手术治疗,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患者死亡率[3]。其中对于生物瓣衰败患者,应通过分析其自身结构特点,确定其衰坏过程,对于症状较轻患者,应在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以及患者心功能稳定状态下尽早进行手术治疗,防止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4]。对于血栓形成、瓣周漏、人工瓣膜心内膜炎患者,通过分析其心功能,决定手术时间,同时对于此类患者应限期手术,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对于心功能较差患者,应通过调整患者机体状态,改善患者心功能后,及时进行手术,对于机械瓣功能障碍患者,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急诊手术,由于此类患者病情发展较快,容易并发心源性休克,因此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对于瓣叶撕裂或急性穿孔导致的急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应立即进行急诊手术治疗[5]。

术中注意事项:(1)在进行心包内游离主动脉时,心室面分离主要以锐性为主,心房面分离主要以钝性为主,对于粘连较紧患者,可先将双侧纵隔胸膜打开了,再游离上、下腔静脉[6];(2)在胸部行切口时,最好使用摇摆锯,在患者胸骨后、隔面、剑突下粘连位置进行游离松解,禁止使用胸骨撑开器,防止造成心肌撕裂;(3)术前在解剖胸部和左股动脉时,应在两侧贴除颤电极膜,从而利于心脏游离以及体循环建立,同时以免患者心跳骤停、大出血、心室颤动时抢救使用,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7]。

总而言之,根据患者临床特点,实施相应的手术方案,可有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降低患者死亡率,所以找对手术治疗时机,为治疗的关键之在。

参考文献:

[1]王崇,韩林,陆方林等.再次心脏瓣膜手术325例临床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3,20(1):24-28.

[2]李明文,陈林,肖颖彬等.再次心脏瓣膜手术285例临床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4,33(3):386-389.

[3]叶一舟,沈锋,董莉亚等.375例大左室心脏瓣膜病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6):836-839.

[4]尚宝朋,廖晓波,李建明等.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287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12,16(5):637-639.

[5]杨建国,陶凉,陈绪发等.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43例临床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3,11(4):287-289.

[6]蒙伟平,谭宁,吴勋宁等.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再次瓣膜置换25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1,04(11):1036-1038.

[7]张现普,杨康,廖克龙等.重症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治疗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12):1177-1178,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