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的治疗方法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肛肠的治疗方法浅析

张皓

张皓

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了肛肠疾病治疗的方法和措施,寻找减缓患者肛肠术后疼痛的最佳方案。方法:通过回顾了我院自2015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0例肛肠手术病人术后的情况和资料,进行总结和归纳。结果:临床上运用如西医、西药、中药、针灸、针刺等新方法、新药物治疗肛肠疾病。结论:肛肠治疗方法多样,临床治疗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减少患者痛苦。

【关键词】肛肠镇痛治疗方法

肛肠疾病是一种常见性的多发病,到目前为止,临床上认为手术治疗是肛肠疾病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由于肛门附近血管神经非常丰富,对痛感极为敏感,使得肛肠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很高,不仅能引起患者产生术后排便困难、尿潴留等其他并发症,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身心伤害。因此,肛肠疾病术后镇痛成为长期困扰医学领域的一大难题。目前中医药治疗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有较好的效果,笔者整理收集了近年来的肛周脓肿术后中医药治疗的相关报道,进行了分类整理,综合分析。

1.研究肛肠疾病治疗方法的重要性

经过临床观察,发现主要引起肛肠疾病疼痛的原因,首先是肛门周围组织血管和神经比较丰富,这些组织受到手术刺激和损伤引发约肌痉挛;其次,致痛物质的释放刺激神经末梢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术后肛管油纱填塞过多过紧,导致括约肌痉挛收缩等。并且肛肠手术时切口处损伤的组织可释放神经肽、组胺、细胞因子等炎症致痛因子,这些因子作用于肛门附近神经组织的相关受体后,可引起疼痛。这些炎症致痛因子还可以持续作用于脊髓背角的神经元AMPA受体和NMDA受体,增强脊髓神经元的敏感性,导致痛觉超敏,引发持续性疼痛。因此研究肛肠疾病治疗方法,治疗是对症下药,选取好方法,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具有重要意义。

2.中医治疗方法

2.1中药敷料外用

使用中药制作膏剂涂于凡士林纱条或消毒纱布上填塞或覆盖于创面的方法。在临床上,中医将肛周脓肿辨证为火毒蕴结证,认为是由于湿热下注于肛门部,导致局部热毒壅结、气血郁滞,肉腐化脓而发病,而中药纱条基本选取能够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收敛生肌的药物组成以对症治疗,在术后创面脱腐及愈合方面效果良好。例如肛周脓肿术后患者采用生肌玉红膏纱条换药;三七血伤宁散纱条和凡士林纱条应用于肛周脓肿术后创面局部引流,三七血伤宁散具有明显的止血镇、祛瘀生新作用。

2.2中药内服

根据红、肿、胀、痛的临床特点,肛周脓肿术后患者属于中医“肛痈”范畴,术后虽然排出脓液,但仍然存在热毒炽盛,湿热壅滞的症候表现,中医治疗在处理创面的同时,予以中药汤剂口服,达到清热解毒,祛湿消肿止痛的目的。例如使用七味消毒饮,以1周为1疗程,对于促进创面愈合加快,且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常规换药基础上口服仙方活命饮治疗,10天为1个疗程;疮疡祛腐期,生肌长肉期和收口敛皮期,分别于初期使用九一丹、八二丹透脓祛腐,中期为纤维增殖期,以清热敛疮生肌为法,选用三石膏收敛保护创面;后期即上皮覆盖期,用白玉膏润肤生肌等。

2.3中药熏洗

中药熏洗是祖国医学治疗肛门疾病非常有效的外治方法之一,在清热燥湿、祛腐生肌、消肿止痛方面具有独特而显著的疗效,熏洗时药液通过直接熏蒸患处,释放中药有效成分,能够极大地减轻痛觉神经的兴奋性和传导能力,通过温热刺激,对局部组织充血和水肿起到缓解消除的作用,并对病灶有较强的抑菌消炎作用。例如仙方活命饮加减坐浴;清热解毒、化腐生肌作用的苦劳汤(组成:苦参,十大功劳,两面针,七叶莲,荆芥,芒硝,冰片)熏洗坐浴等。

3.西医治疗方法

3.1药物治疗

对于肛肠术后镇痛的方法,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药物治疗。常用镇痛药物分阿片类和非阿片类,适用于术后轻中度疼痛。常见的口服药物非阿片包括布洛芬、扑热息痛和阿司匹林等,服用上述药物有利有弊,弊端是这些药物刺激肠胃,有引发胃黏膜出血或引发溃疡的风险;优点是无成瘾性。阿片类药物常见的有吗啡、可待因、哌替啶等,这些药物具有成瘾性,副作用多,但是止痛效果显著,适用于重度疼痛患者。护理人员首先要明确每位患者的疼痛程度,并且掌握药物适应症和副作用,注意观察镇痛效果,根据镇痛效果对药量、药物进行调整。

3.2自控治疗

自控镇痛是通过泵自注预定的小剂量药物,能够减少盲目用药,达到“按需止痛”的效果,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各种术后疼痛的治疗。自控镇痛分为静脉自控镇痛、皮下自控镇痛和硬膜外自控镇痛几种途径。这种镇痛方法的效果显著,操作简便、安全,可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灵活地调控用药的剂量,避免患者因单次硬膜外大剂量注入镇痛药或间断肌注镇痛药等发生血药浓度不稳定。但自控镇痛法的费用较高,患者易发生不良反应,出现硬膜外腔和血管感染,在临床推广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3平衡治疗

平衡镇痛法的主要镇痛机制是通过术后联合使用小剂量不同种类的镇痛药物达到镇痛的目的。这种镇痛方法减小了单独使用每种药物的剂量,避免患者因药物使用剂量过大而发生毒副反应。平衡作镇痛的优势在于试图用最小剂量的药物获取最理想的镇痛效果,最大成都的减小单独用药时的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

3.4超前治疗

超前镇痛,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切皮之前给予镇痛药从而减轻术后患者的疼痛感。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超前镇痛药物有阿片类药、局部麻醉药、非甾体类药、甾类麻醉药、N2甲基门冬氨酸受体阻滞剂等,上述药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给药的方式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硬膜外注射甚至口服。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手术前半个小时内为患者使用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吡啶,可使其平滑肌兴奋,松弛其肛门括约肌,从而缓解其术后疼痛。

结语:

肛肠病患者术后疼痛可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危害患者的健康,是长期困扰医护人员及患者的问题之一。目前,治疗肛肠病患者术后疼痛的方法多依赖于各种镇痛技术。综上所述,熟练、精准地操作手术,针对肛肠病患者的机制及时有效地采取合适的方法为患者治疗,是预防和治疗肛肠病患者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宝安.肛肠病术后疼痛机理及治疗现状[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4):384-385

[2]杨建芳,王彦君,常淑娴.肛肠病患者术后疼痛的原因分析及处理[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6,20(1):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