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与生活的有机整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2

语文与生活的有机整合

孙永亮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镇边河小学255440

生活就是一本大书,而语文就是浓缩的生活。可以说,生活和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与生活同在,语文源于生活。对于教育的主导——教师来说,准确了解生活和语文的联系,在课堂上运用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打开孩子们的生活之门,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学会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学习、理解和感受语文教材,尽情享受生活语文的快乐,是非常有必要的。

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实践“生本教育”也就有了基础。

一、语文素材来源于生活

生活时时处处皆学问,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把学生置入生活的情境中,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享受生活化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1.多姿多彩的校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教师要善于将这座舞台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激烈的体育比赛、精彩的文艺表演、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风姿尽显的兴趣小组活动、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等,都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说一说、讲一讲、写一写。这些素材,也就为学生的口语交际、写作练习、理解课文提供了感悟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楼绿色走廊上张贴的一句句美化心灵的语言,走廊墙壁上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的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语,催人奋进的标语,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等,这些都能让学生在浓郁的学习气氛环境中激起学习求知的欲望。即使小到教室里的一个角落——开辟的作品栏、阅报栏、书画作品展等,都为他们提供了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也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和语文素养的积累。

2.美好温馨的家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场所。从孩子呱呱落地,家庭便成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五彩纷呈的家庭生活为孩子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家庭中的语文课程资源,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例如:有的家庭读书氛围较浓,就可让学生经常组织读书读报谈体会活动;有的家庭文艺生活比较活跃,则可让学生独立设计、主持家庭文艺晚会。这些来源于生活实践中的活动,不但让学生的积极性高昂,而且家长也是倍加赞许。

3.广阔的社会提供给孩子们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

(1)个人活动。流连于乡村街道,张望一幅幅鲜活的对联,品味老人们饶有特色的对话,搜寻乡村独特的民族风情、地方语言,都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再如涌入城市的商业街,看店名,理解含义,品味含义,用纯真的感受诠释着一个个店名。读广告语言“质量,市场的保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览精练的交通警示语如“但愿人长久,一路共平安”、“铭记交规,善待生命”等,使学生不仅学习了语言、丰富了词汇,还开拓了视野、学会了观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集体活动。要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各种集体活动,从中发掘语文学习的点和面,用自己敏锐的语文素养为孩子积累经验。教师有意识的一句点拨,可能会泛起阵阵涟漪,激发孩子们无限的潜力,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生活素材。如参观蓄水库大坝、重阳节去敬老院献爱心、春游农家田野、参观自来水厂等有意义的活动,对学生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教师的适当点拨,引导孩子用语文意识审视这一切,把语文置身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时时有语文。

二、语文课堂教学和生活的结合

1.有目的地观察生活、联系生活,为语文教学服务。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2.书本情节的再演,生活的重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是某段生活的文本体现。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平常用的分角色朗读,可以再进一步加上动作表情,会事半功倍。再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3.亲身的生活实践,真切的语文体验。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相关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有些课文,可有条件地让学生在大人的帮助下去亲身实践,获得体验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