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在肿瘤科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9-19
/ 2

PICC在肿瘤科的应用

陈静娜李辉王秀明崔彦哲毕孟甜

陈静娜李辉王秀明崔彦哲毕孟甜(涿州市医院肿瘤科河北涿州072750)

[摘要]目的:探讨PICC置管技术在肿瘤科的应用情况。方法: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肿瘤科应用PICC置管技术的情况。结果:应用PICC置管技术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可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结论:应用PICC置管技术节约成本,减少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治疗纠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PICC;肿瘤科;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20(2015)10-320-02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以其明显的优势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它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安全性输液通道。目前已成为危重病和化疗患者长期静脉营养支持及用药的一条方便,安全,快捷,有效的静脉通路。符合肿瘤患者长期治疗的需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4月至2011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肿瘤科应用PICC置管技术对120例患者进行输液治疗,留置时间60~120d,平均为60d。

1.2方法

常见的外周浅静脉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优先选择右侧上肢,观察肢体活动情况是否受限,选择局部皮肤无疤痕、硬结、红肿部位。患者取仰卧位,用皮尺测量患者从穿刺部位至上腔静脉的长度,一般为45~48cm,选择好穿刺部位后,扎止血带,准备用物消毒皮肤,范围直径大于20cm,用75%酒精(按顺时针一逆时针一顺时针顺序)消毒皮肤三遍;再用碘伏消毒三遍,方法:按顺时针一逆时针一顺时针顺序。铺无菌单,根据患者血管粗细准备型号合适的导管。

1.3护理

1.3.1心理护理

以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信任和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为了让化疗患者自愿选择PICC,在宣教上必须加强力度、广度和深度。

1.3.2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并发症有:

(1)导管堵塞

原因:①导管被夹闭;②导管打折;③不正确、不充分的冲管和封管方法;④输入过高浓度的液体。预防置管成功后立即用肝素钠稀释液(25U/mL)冲管,每次输液结束后,用肝素钠稀释液10mL行脉冲式推注冲管,肝素帽正压封管。输注高浓度的液体及血制品后,要用生理盐水把导管完全冲干净才能封管。未输液时每1-3天封管1次,保持PICC导管的顺畅,避免扭曲、打折。

(2)穿刺点渗血、水肿

原因:①穿刺针过粗;②病人凝血功能异常;③穿刺部位过度活动。预防根据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针。置管常规检查凝血功能。术后局部压迫止血15~30min,24小时内适当限制臂部活动。如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局部压迫止血时间可适当延长。

(3)静脉炎

原因:①在小静脉内放置过的导管,持续刺激静脉内皮;②在导管穿刺过程中静脉壁受到刺激;③通过尖端不在中心静脉内的导管输入刺激性药物。预防置管前选择好血管和导管。首选贵要静脉(静脉瓣少,血管粗),其次是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及送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壁。输入刺激性药物如某些化疗药时,可用硫酸镁湿敷。若封管前输的是刺激性药物,宜用生理盐水冲净药物后再脉冲式冲管和正压封管。

(4)感染

原因:①导管穿刺及护理过程中清洁或无菌条件不足;②静脉输液管路或液体被污染,导管周围皮肤被感染。预防置管前局部彻底消毒,治疗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原则,定时消毒伤口并换无菌敷料。液体输入前严格检查、核对质量及有效期。

(5)穿刺局部疼痛

原因:主要原因是患者血管条件较差,经局部反复穿刺后置管成功,对血管和局部组织损伤后引起。预防进行心理疏导,解除紧张情绪,取得良好的配合;行局部热敷、术肢活动和按摩以使血管尽可能充盈;尽可能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尽可能保证一次穿刺成功;如经多次穿刺,置管后行理疗;必要时可外涂扶他林乳剂;如疼痛影响睡眠,可酌情应用安眠药。

(6)导管脱出

原因:①主要是由于病人肢体频繁活动,导管固定不牢;②更换贴膜时不及时或手法不正确。预防告知病人穿刺肢体勿频繁活动。

1.3.3加强对患者的护理观察

患者进行PICC置管后,应对患者的各项情况进行观察,观察穿刺部位固定是否牢固,是否有红肿、疼痛、感染迹象等,观察输液的滴速等情况。每次输液前要用安尔碘消毒可来福接头才能连接输液,封管后再消毒可来福接头并用无菌纱布将其包裹,妥善固定。穿刺部位敷贴每周更换1~2次,如有污染随时更换,同时告知患者及家属穿刺部位皮肤不要受潮,避免摩擦,防止感染

2.讨论通过对PICC的应用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减少,置管减轻了应用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反应给病人带来的身体和神经上的痛苦。

综上所述,由于PICC导管头部位于中心静脉,血流量大,能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及药物浓度,从而避免了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及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化学性静脉炎和组织坏死。同时PICC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有效的提高了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也避免了许多临床输液隐患。

参考文献:

[1]李于凡,崔其亮,陈丽萍等.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插管注意事项[J].现代护理,2003,9(4):304.

[2]许壁瑜,成守珍,揭素铭.PICC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3,9(5):36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