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流行病学及控制措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流行病学及控制措施研究

杨丽娟

杨丽娟

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65000

【摘要】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新的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强传染性,会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甚至导致死亡。本文针对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控制措施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实施有效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控制措施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infectiousatypicalpneumonia)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少痰、腹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出现气促或呼吸窘迫[1]。

1流行病学

1.1传染源

1.1.1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急性期患者体内病毒含量高,且症状明显,如打喷嚏、咳嗽等容易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病毒。少数患者有腹泻,排泄物中含有病毒。部分重型患者因频繁咳嗽或需要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呼吸道分泌多,传染性强。个别患者可造成数十甚至成百人感染,被称为“超级传播者(super-spreader)”。

1.1.2潜伏期患者传染性低或无传染性,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大;康复患者无传染性;隐性感染者是否存在及其作为传染源的意义迄今为止尚无足够的资料佐证。本病未发现慢性患者。

1.1.3有研究表明,从果子狸、狸猫、貉等动物体内可分离出SARS-CoV基因序列高度同源的冠状病毒,提示这些动物可能是SARS-CoV的储存宿主和本病的传染源,但有待证实[2]。

1.2传播途径

1.2.1呼吸道传播:短距离的飞沫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急性期患者咽拭子、痰标本中可以检测到SARS-CoV,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讲话时,飞沫直接被易感者吸入而发生感染,但仅造成近距离传播。气溶胶传播是另一种方式,易感者吸入悬浮在空气中含有SARS-CoV的气溶胶而感染。

1.2.2消化道传播:患者粪便中可检出病毒RNA,通过消化道传播可能是另一个传播途径。

1.2.3直接传播: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消化道排泄物或其他体液,或者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也可导致感染。

1.2.4其他:病毒污染建筑物的污水排放系统和排气系统可能造成局部流行。虽然患者有短暂的病毒血症,但SARS通过血液传播尚有争议。

1.3易感性和免疫力

人群普遍易感。发病者以青壮年居多,儿童和老人少见。男女比例约为1:0.87。患者家庭成员和医务人员属高危人群。患病后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尚无再次发病的报告。

1.4流行特征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于2002年11月首先在我国广东佛山市被发现,2003年1月底开始在广州流行,2~3月达高峰。随后蔓延到山西、北京、内蒙古、天津及河北等地。2003年2月下旬开始在我国香港地区流行,并迅速波及越南、加拿大、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全球约32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疫情[3]。该次流行发生于冬末春初,有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发病现象。主要流行于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农村地区甚少发病。

2临床表现

2.1潜伏期1~16天,常见为3~5天。

2.2典型患者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99.3%~100.O%患者发热,体温一般高于38℃,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2.3发病3~7天后出现下呼吸道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少许湿啰音,或有肺实变体征。

2.4病情于10~14天达到高峰,发热、乏力等感染中毒症状加重,并出现频繁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轻微活动则气喘、心悸、胸闷,被迫卧床休息,这个时期易发生呼吸道的继发感染。

2.5病程2~3周后,发热渐退,其他症状、体征减轻乃至消失。肺部炎症的吸收和恢复较为缓慢,体温正常后仍需要2周左右才能完全吸收恢复正常。

2.6轻型患者临床症状轻,病程短;重型患者病情重,进展快,易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

2.7儿童患者的病情较成人轻;孕妇患者,在妊娠早期易导致流产,妊娠晚期孕妇的病死率增加;老年患者症状常不典型,如不伴发热或同时合并细胞性肺炎等。

2.8有少数患者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尤其是有近期手术史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

3控制措施

3.1控制传染源

3.1.1疫情报告:我国已将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12月1日施行的法定传染病乙类首位,并规定按甲类传染病进行报告、隔离治疗和管理[4]。发现或怀疑本病时,应尽快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3.1.2隔离治疗患者: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诊断病例应在指定的医院按呼吸道传染病分别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

3.1.3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对医学观察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如条件许可应在指定地点接受隔离观察,为期14天。在家中接受隔离观察时应注意通风,避免与家人密切接触,并由卫生防疫部门进行医学观察,每天测量体温。

3.2切断传播途径

3.2.1社区综合性预防:减少大型群众性集会或活动,保持公共场所通风换气、空气流通;排除住宅建筑污水排放系统淤阻隐患。

3.2.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避免在人前打喷嚏、咳嗽、清洁鼻腔,且事后应洗手;确保住所或活动场所通风;勤洗手;避免去人多或相对密闭的地方,应注意戴口罩。

3.2.3医院应设立发热门诊,建立本病的专门通道。

3.3保护易感人群

3.3.1保持乐观稳定的心态,均衡饮食,多喝汤饮水,注意保暖,避免疲劳,足够的睡眠以及在空旷场所作适量运动等,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提高人体对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的抵抗能力。

3.3.2医护人员及其他人员进入病区时,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工作。须戴12层面纱口罩或N95口罩,戴帽子和眼防护罩以及手套、鞋套等,穿好隔离衣,避免体表暴露。

4小结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发病早期可出现病毒血症。病理解剖和电子显微镜发现SARS-CoV对肺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有直接的侵袭作用。临床上发现,患者发病期间淋巴细胞减少,CD4+和CD8+的T淋巴细胞均明显下降。另外临床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改善肺部炎症反应,减轻临床症状。因此,免疫损伤可能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肺部的病理改变最为突出,双肺明显肿胀,镜下可见弥漫性肺泡病变,肺水肿及透明膜形成。病程3周后可见肺间质纤维化,造成肺泡纤维闭塞。显微镜下还可见小血管内微血栓和肺出血、散在的小叶性肺炎、肺泡上皮脱落、增生等病理改变。肺门淋巴结多充血、出血及淋巴组织减少。全面了解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有助于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减少扩散,降低死亡率,对保护公众健康,维持社会稳定,提高传染病防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华静娜,孙昕,吴琦,李莉,邢志珩,赵新骞.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十年生存质量分析[J].天津医药,2016,44(10).

[2]侯俊杰,张长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预防与控制[J].医药前沿,2014,(5)。

[3]黄家成.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及防治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5,(88):47-48.

[4]嵇尚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及其防治控制探讨[J].医学信息,20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