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热点新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浅谈热点新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张冀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省成都市)

摘要:社会热点新闻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性,在当前新闻传播语境下,如何把控社会热点新闻传播的舆论引导,通过新闻传播价值功能正确引导社会热点新闻的趋向,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本文就此进行了思考,论述中文章深入分析了社会热点新闻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思考,最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就如何提升大学生价值观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热点新闻;舆论引导;价值观

社会特点新闻指的是在特殊时间点发生的事件,特指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被人们广泛议论的、给予高度关注的事件,这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在任何时期社会热点传递的不一定全都是正能量,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不一定起到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如果社会热点新闻带来了社会的负面现象,那么给大学生带来的会是思想上的动摇,产生消极的情绪。大学生作为以后社会生活的中坚力量,要保持思想的鉴定,由此社会负面热点现象带来的影响可能极为恶劣。为了减轻、缓解这种现象的出现,需要社会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商议解决此种情况。本篇文章主要从五个角度来阐述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为治理社会特点新闻提供建议。

一、社会热点新闻对大学生传播的价值功能

其一,导向功能,有助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社会特点新闻应该对大学生起良性引导作用,尤其是社会特点新闻需要激发起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在共同议论一件社会特点新闻时,大学生们的想法往往会互相影响,这要求社会特点新闻正面影响力要加强。在面对一些国家层面的问题时,往往会激起大学生们的爱国情怀,热点事件就需要有这样的凝聚力,将同学们的心凝聚在一起,将小力量汇聚成大海洋。在我国曾经面对的种种天灾人祸面前,大学生们积极行动,捐款捐物,互相安慰,充分体现了热点事件的凝聚力。在热点逐渐失去它的影响力后,曾经带给学生们的凝聚力仍然会留在学生的心底,造成长远的影响。学校教育应该结合社会现象,了解当下大学生的心理想法,在教育建设上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上做出应有的改变。

其二,教育功能,有助于深化大学生的目标认知

社会热点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更了解社会的发展,更是为了建设社会的一大历史事件。映射到高校建设中,学校应该正确引导同学们的价值取向。对于热点事件本身来说,它需要保持自身的正面性,确保不是社会各行各业的丑闻事件。社会热点引导的大学生价值应该是正面的,把大学生们关心的事情摆在桌面上讨论,让其更贴合学生们的日常生活。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一个有用于社会、国之栋梁指出,当前大学生要具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尤为重要。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神圣的使命。在我国发展中,大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整个国家的未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由此社会特点新闻对于青年的影响更应该是积极、正面的,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其三,认知功能,有助于社会热点对大学生价值选择具有评判督促和动力调节作用。

热点新闻传播对大学生的认知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何引导大学生对各种讯息的筛选和思辨问题上。当前,在信息化的当代社会,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获取各种社会新闻,对于社会特点新闻的获得更加轻而易举。社会特点新闻带来大量的话题,将会给众多发声者平台来抒发他们对于热点事件的看法、意见。大学生们会摄取这些信息,信息纷杂错乱,这就要求现代大学生们有自己的思想,具备分辨信息的基本能力。大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些信息理解每个人不同的看法,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念。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大学生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他们需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通过社会特点新闻,大学生们可以摈弃自己陈旧的思考方式,更加贴合社会发展。

二、当前在热点新闻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负面影响

1.易造成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紊乱。

尽管社会特点新闻对于大学生的发展不可缺少,但是其仍然存在无法避免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祖国栋梁,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如果社会特点新闻传递的价值观与现行道德价值理念相悖,那么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极其的不利。需要相关部门合理整治社会相关热点事件,在对于社会特点新闻的判别上,有关部门需要制定出一套标准,防止恶劣社会事件对于大学生群体的重大影响。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盲目从众的现象,在还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情况下,一旦社会特点新闻属于负面新闻的话,那么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不可言喻。

2.易同化大学生价值目标的功利化

就目前来看,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而通常在这个时期里,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大众化的社会问题。有一些与大学生有关的热点问题事件常有出现,为此我们应该细细思索。就比如,出现一些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像,就业困难、物价飞升等。正是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都有着较为明显的时代烙印一方面他们的思想的不成熟,也时有一些五花八门的社会热点有可能会使他们原来的价值观颠覆扭曲,再加上众多学生的生活并不丰富,使得他们容易受到从众心理的支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生容易误入歧途,卷入事端不利于他们身心的成长与发展。

3.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

为了更透彻的研究问题,我们在对一项关于“社会特点新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的调查中,不难发现,有很多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度渐渐下降,这个数字高达54.2%。在当这个网络时代,网络俨然成为了热点事件的传播的催化剂,像QQ,等一些社交网络新媒体便成为大学生了解热点事件的主要来源。相对于现实世界,网络空间似乎更加自由,所以大学生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观点言论,但教育者在对热点事件解读时所收到的信息比较单一,在他们看来大多都是弘扬主旋律,几乎体会不到必要的揭露和批判,所以说教育者所与大学生自己接触的信息天差异别,更特别的是个别教育者对待一些敏感的热点事件采取一种极其消极的回避态度,而孰不知如果学生接收到一些腐败问题等社会敏感问题而百思不得其解,这会使他们对教育的认可度大大打折扣,情绪堆积过久甚至还会产生对教育者不闻不问的消极态度的极度不满,倘若这样的话,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就会为之而下降。

与此同时,类似学术造假这样的教育失德现象也时有发生,成为热点,把媒体网络作为媒介加以大肆宣扬对社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如北大黄宗英抄袭事件、余万里教师失德事件等,这些都使教师权威收到挑战。

三、通过热点新闻培育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对策

社会的热点事件是有一定的语境以及特殊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一起关注一个话题,讨论热点事件,几乎能全面体现社会的各种问题,而身为大学生一定会对社会发生的事件很感兴趣,就会情不自禁的参与到热点事件的传播中去。下面本文将就如何通过热点新闻来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进行如下分析:

1.热点追踪,通过热点新闻延伸教育载体

思政授课教师应利用典型案与社会热点时效性和多元性相结合的方法,在热点发生时,积极健康的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此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好奇心和创造力,提升自身素质。并且要从两面性看待问题,一面选择正面积极健康的例子使学生通过分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一面剖析负面案例,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以此才能更好地树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当前,在高校的相关部门以及思政教育要充分利用教导员的博客以及校园网等各种资源进行宣传,以正向的宣传进行报道以及弘扬主导旋律,面对事件的发生也要有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对社会话题的关注以及正确的评价能力,同时让学生有独立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帮助他们提取更多有用的信息。

2.创新方式,尝试热点新闻与相关政策教育融合起来

通过对实时的跟踪教育提供多彩的教育方式,让教育分容易被人接受。比如“案例法”进行教育的时候要让老师以及学生在讨论案例的时候直接能辨别其真假,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讨论法”的基础上对事件进行讨论,这样可以理清学生的思考思维,以正确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还可以让老师感受到学生的思想走势,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等;在“主题活动设计法”的条件下开展教育的形式能让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在社会工作中也会有正确的行为以及思想上的指导。

学生的教育者以及管理者要及时对学生反馈国内外的热点聚焦信息,同时还可以有大学生本身就关注的问题,不断培养学生对社会事件发展问题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对社会事件进行分析以及参与,不断带动思考,培养其自身素质以及观察能力等,在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同时参与国家的政策事件等,这样也能培养其爱国思维,在心中树立强大的精神支柱,以便形成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从而自身有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正确引导。

3.正面引导,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教育者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发展,再教会他们用正确严谨的思维进行分析判断,这样才能形成属于自身严谨的三观。再由一些具有意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类的活动使学生都参与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比如对先进模范人物的问后以及福利院的志愿者充当等,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的眼界,增加自身认知能力等,在学生经过这些一系列的锻炼以后在能力上就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样也就达到了高校希望学生能全面发展的目标。

结语

综上对于群体来说,社会的热点也是一把双刃剑,在这个事情能带来的教育案例也会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再加上现在是一个网络盛情的时代,这样就造成了事件传播速度变快,范围广等特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进入人们的眼球,而大学生试用网络更是频繁,在复杂的网络世界里更需要的是有正确的三观来判断信息的好坏,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就会被网络带来消极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这就是政府需要注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张守龙.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整合与运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5)

[2]王宝林,宁悦.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3]谭希培.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一条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