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构件的需求与供应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预制构件的需求与供应策略研究

李慧

摘要:随着我国住宅产业化建筑的逐渐兴起,在建筑现场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建筑构建越来越少,但是施工现场对于构建的要求量越来越高,在这样的环境下,催生了一批以生产预制构件为主营业务的生产单位,随着预制构件的大规模生产,这必然存在着预制构件的生产存储与供应问题,为了能够在预制构件的大规模生产与施工现场供应方面达到一个比较优化的量,本文对预制构件需求与供应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预制构件;大规模生产;存储与供应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始终坚持走属于自己的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道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更好的融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国务院办公厅予以确认并转发。建筑工业化被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筑工业化的新型发展深刻影响着建筑模式和生产方式,这不仅能深层结合建筑信息化和建筑工业化,也能有效提升住房城乡建设质量和效益,更是十八大精神的深刻体现。党和国家的这一系列的举措将会极大的推动我国预制构件生产厂家的兴起和巨大发展。

1国内预制构件发展的发展历程和产生的问题

1.1国内预制构件的发展历程

我国建筑领域预制构件的出现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之后,预制构件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很多曲折。预制构件在我国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我国正处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业化在我国逐步兴起。建筑行业也跟随其他产业走向预制装配式的发展道路。但是这一时期预制件大多是现场预制的,一般是在施工场地搭建一个临时性预制场,预制构件生产仍然从属于施工企业。

第二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大批混凝土大板材厂家和框架轻钢板生产厂在政府部门的倡导下,开始在全国各地建设,预制构件行业发展热潮逐渐掀起。到80年代中期,预制构件行业在我国的发展达到顶峰。我国预制建筑构件从施工现场临时性加工到到工厂机械化批量生产,我国预制构件的发展经历了从低产能、低技术含量到高产能、高技术含量的过程。

第三阶段: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制定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把加快建筑工业化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2015中国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发展大会上,住建部新型建筑工业化相关负责人表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当前已经完成意见征求,近期有望发布;《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将占新建建筑总面积的20%以上,预计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将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在50%以上。在新的政策环境影响下,我国预制构件必将迎来大规模生产的时代,目前我国批准成立了近百家预制构件国家示范生产基地。

1.2预制构件大规模生产产生的问题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行下,预制构件迎来了大规模生产,但在大规模生产的背后,相关人员应清醒地认识到预制构件生产产生的问题。预制构件大规模生产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本文主要论述预制构件的生产与存储和施工现场需求的问题。人们都知道建筑方面的预制构件存在着体型庞大、形式多样的特点。预制构件不论在生产厂家还是在施工现场都难有足够的空间,存储和放置这些预制构件,这将会引发预制构件的存储与供应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必将造成仓储成本过高或者因预制构件供应不及时,影响施工现场施工进度等问题。因此相关人员必须找到合适的途径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2解决预制构件大规模生产与施工现场需求最优化的途径

本文引用了一般制造企业中的分销需求计划模型。分销需求计划(DistributionRequirementPlanning,DRP)是一种管理分销物流的技术的概称,实质上是将MRP的思想应用到流通领域,它的目的主要是结合市场的变化,适当安排各地区间的库存调度和资源配置,实现物料的供需平衡。

2.1小型构件预制控制

想要施工成品的质量和外观满足要求,预制时的质量和外观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此技术对原始的路基小型预制构件进行重新设计和要求,改变了以往的结构形式和强度要求。此项技术从设计上对预制块进行改进,从施工中进行质量控制。首先,在设计上取消了薄片状的预制块,所有的预制构件厚度都在15cm以上,避免了平面弯曲等质量问题。其次,多设计倒角,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和减少了棱角不分明以及掉角等质量问题。再次,对混凝土强度的要求从C20提高到C25,并在施工时严格把关,对混凝土的塌落度、和易性等进行要求,对现场施工振捣等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减少了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的出现。最后,要求小型构件预制场必须先进行生产试验,待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并且通过质量检验之后,方可批量生产,进一步控制了小型预制构件的生产质量。

2.2施工中的其他优势

首先,采用新型预制块施工,现场砌筑时,预制块全部有规则地集中堆放,不会影响路基的填筑及其他施工,避免了交叉作业,保证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其次,对于缺少石方的段落区域,应用此技术,取消了大量的浆砌片石等施工内容,避免了石方的调配,大大减少了施工人员和机械的配备,降低了施工成本;浆砌片石的取消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期,保证在合同工期内顺利完成施工任务。最后,此技术施工内容单一,更容易控制好施工质量。

结语:

目前的大型施工总承包单位和大型水泥企业,除具备自身领域原有的优势外,大多也涉及房地产开发等业务,有条件主导预制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试验和施工,完成预制构件的设计、生产、安装环节的衔接。这种状况无疑对下一步构件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由此可见,我国预制构件行业发展的前景虽然看好,但发展道路还是曲折的。目前的构件企业应当审时度势,选好突破口,抓住机遇,争取在未来的市场上赢得机会,获得收益。

参考文献:

[1]刘海平.新型工业化是“四化”协同发展的引擎[J].决策探索,2013(4).

[2]建筑产业现代化网.新型建筑工业化内涵及其发展[EB/OL](2014-05-27)[2017-03-10].

[3]王军.小型预制构件外观粗糙成因及对策[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2.

[4]孙强.小型预制构件外观质量控制[J].河北交通科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