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及生态重建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16
/ 2

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及生态重建设计研究

黄忠义

新疆国源伟业水土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土地整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以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建立一个更好的生态环境的发展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但是由于土地的整治过程中,会对整治区域的土壤、水源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土地整治工作之前需要对整治区域进行分析与评估,也要制定相关解决措施,避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生态重建设计

一、土地整治中现存的问题

1、土地整治规划不全面,程序缺乏规范性

对土地进行整治的工作并非短期便可完成,其属于一项长期的、具有系统性特征的工程,其实整治对象必须为某一区域的整体范围内,目标是对此区域的综合经济与生态环境加以改进,进而加以科学合理的布局,促进该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在当前,国内实行土地整治工作时,大部分的整治规划未事先经过严密的调研和规划,也没有对其执行的计划可行性做科学的分析,完全未考虑整治地区的实际土地状况,从而导致土地整治工作的规划存在诸多漏洞,使得其很难达成预期的目标,最终的经济与生态效益远远低于预期水平。对土地整治的流程规范标准进行分析可知,当前国内实行的土地整治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未进行有序规划,也未能建立一套全面、有效、合理的土地整治规范。在此背景下,自然无法有效的确保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

2、实行土地整治使得生物与景观的多样性减少

通过对以往的土地整治案例进行了解可以得知,在进行土地整治的时候,难免需要建造灌溉排水设备,并进行农村道路进行修建,在这一环节会对许多生物的栖居地带来破坏,进而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导致土地整理地区内的整体生态系统结构的简化,而生物在其栖居地受到破坏后,可能会使其迁居和消失,从而导致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减少,使得土地生态系统平衡由此被打破。此外,人们之所以实行土地整治,极大部分原因在于想要获得更多的可供支配的土地面积来用于耕地或者通行,所以,在整治阶段,许多原本处于弯曲状态的沟道被修复的顺直,在国内部分区域,一些用于输水和排水的沟道之中也都使用了混凝土,尽管这一措施增强了沟道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但是却减少了生物的栖居面积,使得绿化面积也进一步缩小,导致景观的多样性也受到了一定的破坏。

3、简化了生态系统结构

在开展沟道建设工作之前,为了能够使得整治成本减少,通常会对沟道进行截弯取直。并且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对农地进行整治规划的时候往往会使用大比例的混凝土进行道路与沟道的修建。不过,就实际整治工作的后续反馈结果来看,这样的沟道不能有效的涵养水资源,并且,顺直形状的沟道会导致水流速度增加,不论是地表的水资源还是降下的雨水,都无法有效得到存储,从而使得水体无法在短时间内发挥其自我净化的功能。并且因为土地整治中大比例的使用砂石混凝土等材料,导致整治区域内的生态系统被逐渐简化,从而使得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一旦受到一些内外因素的影响,就有可能导致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就此被破坏,难以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

二、土地整治的生态效应研究

1、土地整治对水文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治中的平整工程改变了地表坡度,消除了自然界中的微地形等,进而影响地表径流的汇流和下渗;同时地表植被覆盖的变化也间接影响渗透和蒸发过程,改变区域的水循环;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更是人为地改变了区域的水资源的配置。土地整治的措施影响某些水文过程,即渗透、地表径流或深层渗滤。上游储水蓄水设施的建设会改变下游河道的流量过程,同时导致下游河道及周围地下水位的下降,引起河流自净能力降低、天然湖泊或池塘干涸等生态问题;同时,土地整治中,大量弃土、废水、废渣流入水体,加剧水环境污染及区域水土流失。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保证了排灌的畅通,有效地防治了地下水问题造成的土壤盐碱化;但是,大量蓄水设施的建设,也会导致周围地下水位被抬高,造成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2、土地整治对小气候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治对小气候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用地类型的改变。因为耕地对气候调节的作用要低于自然生态系统,道路或者沟渠的物理硬化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影响地表温度的调节能力,进一步影响小气候,因而增加耕地或建设用地面积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是负面的,尤其是以降低林地的面积比例为代价,对温室气体排放服务造成生态负效益很大;然而土地整治工程中农田防护林能够减缓风力,对气候调节起到正面作用。耕地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其中气体调节价值最大,土地整治项目因耕地面积增加,生态效益气体调节价值增加最多。

三、土地整治对生态建设的设计

1、土地重构与地貌重塑

土地整治之后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重新建设,首先需要对土地进行重新构造,对地貌进行重新塑造。由于生态环境中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生物资源互相影响,因此重新构造土地,就需要建立一个新的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以及地貌。在对地貌进行重新塑造的过程中,要依据当地的现实生态环境建立一个结构稳定的地貌,如果所整治的地貌是遭到破坏的土地,应当先进行调查并指定科学的整改计划。在生态重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依据当地的现实情况进行重新建设,根据不同的土壤选择不同的建设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地形地貌的稳定性,对土壤进行化肥培育以及提高植被覆盖率以减少水土流失。

2、生物多样性重现和生态功能持续

在进行土地整治工程的生态重建工作时,最重要的就是生态系统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延续;还要保证土地的活力,从而保障植被的正常生长以及土壤重新整治之后植被的生长能够恢复正常水平。土地整治之后植被的恢复工作主要是提高生物的多样性,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链。在植被的恢复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景观生态学与植物生态学结合,充分考虑植被覆盖中植物的组成部分,还要考虑植物的种植面积。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同时,使保持当地生物的多样性,提高我国的土壤利用率。

3、植被重建与景观再造

土地的整治工作以及生态的重建都是为了恢复并提高我国的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覆盖率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进行植被的重建以及再造植物景观,而建立植被的过程应将土壤、生态以及景观生态充分结合,在重建时,需要覆盖各种类型的植被,保证植被的完整性,种植时,还需要考虑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气候因素。在进行植被重建以及景观再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在选择植物时,尽可能选择本地土生植物,因为本地的植物适应当地的自然生长环境以及本地土壤,发芽率较高;其次,在植被的恢复过程中,还需要对所种植的植物进行不断的审查,提供植物发展中所需的养料;再次,保证植被覆盖区域水土的环境的健康;最后在植被重建的过程中,重建区域的植被要与周围地区的植被进行结合,不能孤立于整个生态环境,如果重建区域有大型植物,就需要依靠大型植物来进行其他植被的重建工作。

结束语

土地整治应当要合理的使用科学持续发展观念,要懂得以全局为出发点,要从整体效果着手,对整治工作中的所有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充分了解和考虑。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应当尽量平衡土地的“质”和“量”二者之间的关系,要想达成此目标,相关整治工作人员在实施整治工作的时候就需要对土地内部全体生态系统之中的生物体组成以及能源分布进行全面考虑,了解土地是生态环境之中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并考虑土地同所有生态要素之间的管理,将扩大生态环境的容纳能力作为最终目的来实行土地整治。

参考文献:

[1]王锡政.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25(6):158-158.

[2]江祖嘉.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8):00020-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