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功能康复训练对手外伤术后功能恢复的应用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手功能康复训练对手外伤术后功能恢复的应用效果评价

江少平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528000)

【摘要】:目的:评价手功能康复训练对手外伤术后功能恢复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资料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期间接受治疗的手外伤术后患者86例,对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随机抽取方法,两组例数相同均为43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则采用手功能康复训练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以及恢复指标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者经过康复训练后的恢复效果更加理想,P<0.05。结论:对手外伤患者术后康复采用手功能康复训练的方法,对患者术后的恢复效果更加理想,可全面提升患者恢复质量,保证整体的治疗效果,为后期患者手部功能的恢复创造更好的条件,临床推广普及价值较高。

【关键词】:手功能康复训练;手外伤;术后恢复;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18-0444-02

手外伤在工业发达地区出现较多,主要包括切割伤、挤压伤等因为机床、机械碾压切割所致,造成手部软组织、骨关节、指屈伸肌腱或周围神经的损伤,虽然可以通过手术等方式对肌腱和神经等进行修复重建,但是在术后很难恢复正常,造成患者术后出现手部功能的障碍,因此需要在术后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通过规范化的康复治疗方法,对手部功能进行恢复,降低术后患者手部功能的障碍程度,全面提升术后恢复质量[1]。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手功能康复训练对手外伤术后功能恢复的应用效果方面进行评价,详细的研究数据包括: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期间接受治疗的手外伤术后患者86例,对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随机抽取方法,两组例数相同均为43例,对照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为(36.21±13.67)岁;观察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为(36.32±13.56)岁。两组患者全身无其他系统性疾病,并在了解实验基本信息后,签署研究同意书。对两组患者各指标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术后需保持温度在23-26℃之间,防止伤口周围出现血液循环障碍以及血管位置的痉挛,并在术后对患者进行红外线治疗,促进伤口位置血液循环的畅通[2]。

观察组则应用手功能康复训练方式,具体措施为:

①手部软组织损伤和术后,早期康复的目的是消肿、预防感染、促进损伤组织的正常愈合。控制肿胀的措施包括:抬高患肢远端高于心脏水平线以上;手夹板固定患肢,一般不固定掌指关节,使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能主动活动;主动活动;一旦已形成慢性水肿,则需采用压力治疗,如冰敷、向心性按摩、缠绕弹力带、佩戴弹力指套等;理疗,如短波、超声波、音频电疗法等。后期康复的目的是消肿、缓解疼痛和过敏、预防关节僵硬、减少肌力和耐力下降、预防肩关节僵硬。缓解疼痛的措施包括:患肢部位用夹板固定;抬高患肢,控制水肿;肢体正常部位做主动活动;肢体固定部位可做等长收缩训练。预防关节僵硬的训练包括:及早开始活动,控制水肿;对于轻度挛缩可采取主动运动、助动运动及被动运动训练;用动力型手部支具牵引,被动屈曲掌指关节和被动伸直近端指间关节。减少肌力和耐力下降的训练有:主动运动训练和进行性抗阻运动训练。预防肩关节僵硬的训练有:手在头部上方的全幅度运动和肩部钟摆运动。

②手部骨折,经过复位和固定之后,早期康复的重点措施是:抬高患肢,减少水肿。对于稳定性骨折,一旦肿胀和疼痛减轻(一般伤后5-7天),即可开始主动活动。不稳定性骨折及复合性骨折脱位者,应固定3周以后再开始主动运动训练。后期康复治疗的重点是:消除残存的肿胀,软化松解纤维瘢痕组织,增加关节的ROM,恢复正常的肌力和耐力,恢复手功能协调性和灵活性。

③屈指肌腱修复术后,用背侧石膏托或夹板固定伤手,维持腕屈曲20°~30°,掌指关节45°~60°,指间关节伸直位。第二天即开始早期活动:在石膏托范围内,主动伸展指间关节。此期间禁止主动屈曲指间关节及被动伸直指间关节。从术后开始至4周,可在石膏托内进行单个手指的被动屈曲和主动伸直训练;第5周,允许伤指主动屈曲。

④伸肌腱修复术后,使用掌侧石膏托或夹板,固定腕关节30°~40°伸直位,同时所有指间关节伸展位。第二天开始至4周,即可在夹板范围内训练主动屈指,被动伸指。禁止被动屈指和主动伸指;6周后,去除夹板,开始主动伸指训练,包括各条肌腱滑动训练。7周后,开始抗阻力训练。

⑤屈肌腱松解术,24h后开始,去除敷料,训练患者主动屈伸,内容包括:指屈浅、深肌腱单独滑动,勾指、握拳、直角握拳等。

⑥周围神经修复术后:正中神经损伤者,腕关节屈曲位固定4周,随后逐渐伸展腕关节至中立位。第7周,去除外固定,开始主动活动和感觉再训练;尺神经损伤者,配戴掌指关节阻挡夹板,预防环、小指“爪形手”畸形;桡神经损伤者,使用腕关节固定夹板,维持腕关节和掌指关节伸直,拇指外展位。预防伸肌过牵,通过活动协助训练手部抓握和放松功能[3]。

1.3观察指标

不同组之间疗效对比采用训练后手指灵活度(MMDT)评分方法进行比较。评判标准为放置、翻转物品所用时间,花费时间与治疗效果呈反比例关系。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表示,P检验,P<0.05。

2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患者的经过康复训练后恢复效果更加理想,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指标比较(,s)

3讨论

手部为神经较为密集区域,整体的机械结构较为复杂,一旦出现损伤不仅对周围肌腱造成损伤,同时对神经组织和血管组织也造成损伤,因此在术后需要进行手指活动训练,但是对于肌腱黏连和关节僵硬等情况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手功能康复训练,提升恢复质量。本研究可见,观察组治疗后的患者经过康复训练后恢复效果更加理想,P<0.05。原因为:通过屈伸训练,可在术后及时恢复血管回流,促进新陈代谢,并且通过挤压按摩,使得肌腱中心位置营养更加充分,使得肌腱得以更好的恢复,防止肌腱黏连和肌肉萎缩。通过作业训练,可对患者神经失用的情况进行恢复,防止出现病理性的改变,全面恢复手部功能,矫正手部畸形[4]。

综上所述,对手外伤患者术后康复采用手功能康复训练的方法,对患者术后的恢复效果更加理想,可全面提升患者恢复质量,保证整体的治疗效果,为后期患者手部功能的恢复创造更好的条件,临床推广普及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熊继红,江亚琴,徐国丽.系统性康复训练在职业性手外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06):243-245.

[2]张利浓,钟春新,顾秀芳,等.手功能康复训练对手外伤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07):1288-1289.

[3]关骅,王茂斌,励建安.手外伤的临床康复[M].临床康复学,2005:262-275.

[4]李照辉,朱菊清,陈世兵.康复训练配合中药促进手外伤术后康复效果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02):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