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办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1

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办法

王林女

王林女(广东省顺德区桂洲医院上佳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广东顺德区528000)

作者简介:王林女(1981.9.18-),女,职称:护士,籍贯:广东省,研究方向:护理。

【摘要】静脉穿刺是临床常见的护理技术,但是在对小儿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时,经常会由于一些因素导致穿刺失败。本文对小儿患者静脉穿刺失败的常见原因进行了总结,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希望能够对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关键词】穿刺失败;小儿;原因;处理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6-0219-01

静脉穿刺术是护士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小儿静脉注射是儿科疾病治疗和抢救中的一项基本操作,在儿科抢救中静脉穿刺做到一针见血能保证静脉通路的顺利开通。为抢救和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如何做到小儿静脉注射一针见血,笔者总结多年的护理经验,现就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规律和处理总结如下。

1常见原因

1.1小儿血管自身特点:其特点有:(1)肥胖患儿皮下脂肪较厚,静脉不明显,穿刺时不好掌握血管的深浅度。(2)严重脱水及循环衰竭的患儿由于血管灌流量不足,血流缓慢,血管腔不充盈,穿刺后不易回血。(3)高热患儿由于高热可使血管收缩,脆性增加,易刺破血管。(4)长期输液的患儿因反复穿刺造成大量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形成皮下瘀斑,给穿刺造成困难。(5)患儿对医院有很强的恐惧感,在穿刺时躁动不安,穿刺无法固定[4,5]。

1.2外界因素:光线不足,较暗环境下操作容易导致穿刺失败;气温低,尤其是冬季,导致血管收缩变细,导致穿刺困难。

1.3护士操作因素:护士操作因素有:(1)护士基本功不熟练,欠缺小儿扎针经验;(2)紧张、烦躁或者焦虑等心理问题导致的穿刺失败;(3)选择针头或者血管不适当;(4)进针角度不适合;(5)进针速度太快,还未见到回血但已穿破血管下壁,导致穿刺失败;(6)见回血后潜行过多,导致穿破血管下壁,穿刺失败。

1.4家属因素:患儿家属求医心切,对孩子过于担心挑剔,情绪激动,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影响操作正常进行。

2处理办法

2.1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

2.1.1根据患儿年龄选择新生儿至3岁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是儿科护理基本功,由于头皮静脉是网状分布,所以,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静脉回流。应选用正中静脉,此静脉直、较大,不易滑动,易固定,其次额浅、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等。3岁以上至12岁儿童宜选用四肢静脉。

2.1.2根据病情治疗慢性疾病宜由远心端开始选用;抢救时宜选用肘静脉或大隐静脉等大血管,一般性治疗宜选用头皮静脉和肢端静脉,静推钙剂、高渗糖、20%甘露醇滴注及升压药宜选肘静脉及大隐静脉;静脉采血时最好选用肘静脉,股静脉及颈外静脉。

2.2光线强弱及照射角度对静脉穿刺成功的影响。高度适宜,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如光线太强,又是直射穿刺部位,因光线的刺激反而无法看清血管;在阴雨天或夜间借助150W灯置于操作者左前上方,距离穿刺静脉45~50cm高度为佳,此时灯光对眼的刺激小,静脉暴露好,穿刺易成功。

2.3针头大小选择。选择针头大小原则是根据静脉大小及深浅部位而定,一般常用头皮正中静脉、额、颞后静脉、手指浅静脉,指趾间静脉滴注均可用41/2~51/2号针头。肘静脉、大隐静脉、推注或采血可用51/2~71/2号针头。

2.4持针的手法。以前我们都采用右手拇指持针柄在上,食指在下呈10°~15°,针头斜面向上刺入皮肤后,再换成食指在针柄前,拇指在后沿静脉走向平行刺入法。这样要求操作者穿刺技术非常高,且对于浅、细静脉在换手法时针尖易翘起,容易穿破血管。我们改用直接用右手食指在压,使血管充盈后,特别对脱水患儿,直接成10°~15°角,针头斜面向上,通过皮肤将针头直接刺入静脉,成功率较高,适用于小儿头皮静脉穿刺。

2.5进针手法。根据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所成角度不同。分为直刺法与斜刺法,直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上,针头与皮肤成10°~15°角,针头斜面向上,通过皮肤将针头直接刺入静脉,适合小儿头皮静脉,手背及足背浅静脉。斜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旁侧距静脉约1~1.5cm处,针头与皮肤成20°~30°角,将针头刺入皮下,然后在皮下潜行0.8~1cm后再刺入静脉,适于肘静脉,大隐静脉及较大静脉等。

总之,小儿静脉穿刺是一项技术难度较高的操作,经常会有穿刺失败的情况发生,但是作为一名临床小儿科护士,只要了解了穿刺失败的原因,并熟练掌握以上各项基本操作技能,在操作中保持正常稳定,轻松的情绪,就能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使患儿顺利地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