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不恰当人际认知心理误区及纠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3

大学生不恰当人际认知心理误区及纠正

李勇

——一例因寝室关系矛盾导致应激障碍的咨询报告

李勇

(浙江农林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浙江杭州310000)2009年浙江农林大学科研发展基金面上项目

项目号2009FK35

【摘要】大一女生孙某因与寝室同学发生矛盾,偷窃寝室同学财物报复,后被发现,与同学关系恶化,自己也很自责。此事件发生后,孙某不知所措,羞愧,担心学校处分、父母伤心而极度焦虑,无法正常进行学习生活,情绪非常低落,心理测试结果显示孙某存在中度焦虑,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应激障碍。咨询师根据王的情况主要采用了求助者中心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经过4次咨询,孙某改变了错误的认知观念,能够较为坦然地接受事实,并开始采取积极的方式来应对这一事件,和寝室同学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缓解。

【关键词】应激障碍;突发事件;求助者中心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中图分类号】G444;C9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93-02

1一般资料

孙某,女,汉族,某高校大一新生,无重大躯体及精神疾病史。孙某为独生女,从小生活衣食无忧,但是与父亲交流较少,母亲在生活上比较溺爱,上大学后每天都给孙某打电话,孙某对此也习以为常,愿意和母亲分享自己的情况,比较任性。

心理测验结果:对孙某进行SAS测试,标准分68,中度焦虑;进行SDS测试,标准分56,轻度抑郁。

2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担心受严重处分,在寝室呆不下去,被同学孤立,睡眠不好,不能专心上课。

个人陈述:自己因为与寝室同学产生矛盾,冲动之下就偷了同学的财物,后被同学发现并反映到了学院里。自己非常后悔当初的冲动,给同学道歉并赔款,但是同学并不原谅她。现在除了早出晚归,在寝室根本呆不下去,总觉得自己被孤立,回寝室就躺床上难过哭泣,在公共场合如课堂、图书馆、食堂等感到不舒服,觉得别人都讨厌自己。另外担心学校会给她严重处分或让她退学,提到假如出现那样的结果,自己无颜面对父母,可能会出走。不知道现在该如何改善和寝室同学的关系,以及下一步怎么面对接下来的大学学习生活。

3观察和他人反映

辅导员陪伴前来,经咨询师观察,孙某衣着整洁,表达流畅,思维清晰,但是情绪非常低落,言谈过程中多次哭泣。辅导员反映,孙某之前表现一直不错,也很文静,没想到会做出如此冲动的事情,现在压力很大,非常自责。

4评估与诊断

4.1根据划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孙某主客观一致,知情意协调统一,个性稳定,对自己当前的问题自知力,能够主动求助。没有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4.2孙某的心理问题由明显强烈的现实原因引起的,出现焦虑、恐惧、哭泣等典型症状,回避交往,生活秩序被打乱,社会功能受到轻度影响,反应出现轻度泛化。问题出现2个多月。符合严重心理问题诊断标准。

主要表现:担心害怕,后悔自责,情绪低落,哭泣,生活秩序被打乱。

鉴别诊断:

4.2.1与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相鉴别:孙某对自己的状况有自知力,知情意协调统一,主动前来求助,经观察无逻辑思维混乱、幻觉、妄想等症状,可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4.2.2与焦虑症相鉴别: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求助者虽然出现焦虑表现,但存在客观现实基础,心理冲突未变形,持续时间较短。虽然社会功能出现一定损害,但未严重泛化,孙某的逻辑思维未受影响,排除焦虑症。

4.2.3与恐怖症相鉴别: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害怕与处境不相称,对特殊环境进行回避,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并直接造成社会功能损害。孙某虽然对寝室环境出现回避,并在公共场合表现出不舒服,但存在明显的应急事件,且问题出现2个月,排除恐怖症。

原因分析;

(1)生物因素:不明显;(2)社会因素:做小买卖被骗,寝室同学没承担损失;(3)认知因素:独生子女,母亲过于溺爱使得孙某形成了较为任性的性格;有自我中心倾向。

5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5.1近期目标:(1)帮助孙某坦然接受发生的事实,通过宣泄放松,降低焦虑水平,改变其错误的认知观念,身体不适就糟糕至极的观念;(2)改变其不恰当的认知观念,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引导她从这次挫折中看到积极面,增强她的自信心;(3)通过具体的行为指导,改善与寝室同学关系,不再回避公共场合。

5.2长远目标:促进孙某个性完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构建合理的认知模式,增强孙某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行为意志力。

6咨询方案

6.1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

咨询方法:求助者中心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咨询原理:求助者中心疗法认为,咨询过程中关系是最根本的,是咨询过程的开始,是咨询中的主要事件,也是咨询的结束。咨询过程注重求助者内在的心理历程及其发展演变规律性的特点,通过设身处地的理解、坦诚交流的技术和无条件积极关注,协助求助者发挥自己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本案例中孙某遭遇的事件不但打乱了她的正常学习生活,而且引起了情绪上较大波动和行为上一定程度的退缩,来询时表现出极度难过、无助、沮丧、内疚等。在这种前提下,在初次咨询时使用求助者中心疗法,通过充分的理解、共情,可以让孙某感到安全的气氛,毫无顾忌地宣泄积累的不良情绪,进而在接下来的咨询中能够对当前的问题有更加理性的认识并积极应对。

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行为和情感的基础,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根源,而一旦对这种观念和认知过程加以纠正,就可以改变不适应的情绪与行为。认知治疗就是通过改变求助者关于自身的错误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并教会求助者一些适应环境的技能,以帮助他们改善不良的情绪和行为,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本案例中孙某一直对发生的事件耿耿于怀,深怀负罪感,并认为寝室同学也不能原谅自己甚至有意孤立自己。这种不恰当的认识让她没有勇气走出阴影,不能够主动与寝室同学进行沟通并重新和好。因此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可以纠正孙某一些自动化、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帮助她改变不恰当的行为模式。

6.2明确咨询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义务,并特别强调咨询保密原则及保密例外。

7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

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过程:

第1次咨询:

目的: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了解孙某的基本情况;探寻孙某面临的核心问题;商定咨询目标和今后咨询安排。

方法:求助者中心疗法、心理测量。

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其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有关事项与规则。(2)通过倾听、充分的共情,帮助孙某宣泄这段时间的不良情绪,营造安全信任的氛围。(3)进行心理测试,并就测试结果与孙某共同分析目前的心理状态。(4)通过分析,商定咨询目标和咨询安排。布置作业,让孙某在孤独、失落的时候写下自己的感受,下次咨询的时候一起分享。

第2次咨询: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寻找孙某身上存在的不合理观念;澄清孙某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帮助她树立合理的信念。

方法:认知行为疗法。

过程:(1)通过与孙某一起分析一周来的情绪(感受记录)及回忆当时的情境,让孙某写下情绪反应的依据(观念)如“回寝室的时候他们都不和我说话,我很难过”,“上课时我的座位前后都有位子,可是他们不坐在那里,明显排斥我”……。(2)使用面质技术,如“他们不和你说话,你主动和他们说话了么?”,“他们为什么必须要坐到你的前排或后排?”结合交往中的“黄金规则”与“反黄金规则”,让孙某意识到自己在不良交往过程中需要承担的责任。(3)帮助孙某对不合理的观念进行批判,如针对“他们不和我说话”,找到替代信念“他们不和我说话,是因为我没给他们和我说话的机会”,针对“他们不坐在我的旁边”,找到替代信念“坐在哪里是他们的权利,我没有理由要求他们必须坐在我旁边”,等等。(4)布置作业,让孙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再有不愉快感受时写下自己当时所持有的观念,并试着与那些观念辩驳。

第3次咨询:

目的:增强孙某的自信心,提高她的行为意志力;明确恰当的行为方式和问题应对技巧。

方法:认知行为疗法,角色扮演。

过程:(1)通过与孙某对存在的不恰当看法进行深入探讨,让她意识到,现实事件使她产生了心理冲突和情绪困扰,但是后来的交往不畅恰恰是自己内心存在的不恰当观念,让自己封闭起来,造成了她眼中所见到的“被孤立”,这种情况是可以通过行为改变而改善。(2)针对孙某回避交往的行为,让她以寝室其它同学的身份想象看到自己的感受,学着从别人的视角去体验,让她意识到:交往时相互的,不是寝室同学孤立她,可能是她的行为给同学的感受就是“不被打扰”,坚定她改变当前行为的决心。然后和她探讨怎样做才能够打破交往僵局。(3)为增加孙某的勇气,克服害羞心理,与她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以互相对视打招呼、简单话题交谈自然、不脸红为准。(4)布置作业:让孙某在接下来的一周内挑选所讨论的三种恰当行为去完成,做过后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次咨询分享。

第4次咨询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

方法:心理测验法。

过程:(1)反馈作业。孙某就一周来的行为进行了简单描述,对她能够主动和寝室同学互赠礼物,发短信关心心情不好的室友给予充分肯定,重点对孙某的成功感受给予积极关注,增强她的自信心。(2)进行SAS、SDS测验,得分分别为38、41。(3)和孙某一起回顾四次咨询,对咨询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简单总结。教给她一些增强自信心的方法,鼓励并祝福她在今后的日子里越做越好,结束咨询。

8咨询效果评估

8.1求助者本人和其他人的评价

(1)孙某情绪明显好转,自述情况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坏,可能是自己太敏感,太想回到以前的状态了。尤其是谈到自己送礼物给她们,她们都接受了,其中有的还回赠了,自己很高兴。(2)辅导员反映他们寝室现在好多了,孙某也不像以前那样总哭泣了。也愿意经常找辅导员聊天,谈今后的发展。

8.2咨询师评估

通过后期观察评估,表明孙某状态恢复良好,情绪自控能力也有所增强,学习生活秩序基本恢复,能够主动去与同学交往,行为意志力增强。达到咨询目标。

8.3心理测验评估:

使用SAS和SDS测量得分表明孙某的焦虑、抑郁水平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