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临床凝血检验项目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探讨临床凝血检验项目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分析

刘亚丽

铁力市人民医院1525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凝血检验项目中的不确定度。方法选择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以及相关配套试剂,对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相关指标进行测定,最终通过自由度判断测定的最终结果是否出现了差错。结果测定相关指标不确定的情况:PT(凝血酶原时间)为1.44秒,FIB(血浆纤维蛋白原)为0.23克/升,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1.70秒,TT(凝血酶时间)为0.88秒。结论对于凝血检验项目中的不确定度能够有效表现最终测定值的分散情况,在对不确定度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有效将生物学变异引入,能够充分体现临床参考价值。

关键词:凝血检验;不确定度;测量值;评定分析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andanalyzetheuncertaintyinthebloodcoagulationtestitems.MethodsAutomaticCoagulationAnalyzerandrelatedreagents,theprothrombintimeand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relatedindexesweredetermined,finallythroughthedegreeoffreedomofthefinalresultswerejudgedwhetherthereiserror.Theresultsofthemeasureduncertainty:PT(prothrombintime)for1.44seconds,FIB(fibrinogen)is0.23g/L,APTT(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TT)for1.70seconds,thrombintimeis0.88seconds).Conclusionthebloodcoagulationtestitemsintheuncertaintyoftheperformanceofthefinaldeterminationcaneffectivelydispersionvalue,intheprocessofuncertaintyevaluation,effectivebiologicalvariationisintroduced,canfullyreflecttheclinicalreferencevalue.

Keywordscoagulationtest;uncertainty;measurement;evaluationanalysis;

在进行不确定度测量的过程中,最终获得的测量值越小表示测量得出结果的质量越高,具有更大的使用价值。无论在进行任何一项计量分析时,从理论上讲首先都应该将所测量的不确定度值给出。只有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对于最终的计量结果才能够进行充分理解并且正确进行评估。在进行凝血检验的过程中,主要将PT检测、APTT检测以及TT等相关指标的检测作为检验的整个基础工作。对于凝血检验而言,其富有一定的特点,存在非常多的干扰因素并且都难以有效掌控,特别是血浆同抗凝剂二者之间的所占的比例。此外也不能将个体发生的生物变异进行忽视,针对医院的临床医师,其对于凝血检验结果的重视程度对整个临床的诊疗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文主要将PT、FIB、APTT与TT作为此次研究的代表,对不确定度的测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现将具体的评定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计算室内质控数据,时间为12个月,利用χ±s表示计算的数据,最终有效计算出批件不精密度。在一日内需要对质控品一共检测10次,之后取所有值的平均值作为此次研究的均数,有效进行偏倚程度的计算。在进行本次的研究过程中所选择的仪器以及试剂为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型号为SYSMEXCA700,在SYSMEX公司购买。在SIEMENS分别购买质控血浆以及PT测定试剂盒。其成分主要包括稳定剂以及CaCL2等。确定相关指标的对应批号。

1.2方法

对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的性能进行全方面的检查,对其进行校正,最终能够有效保证性能无异常,以及进行相关操作与工作时的环境全部满足有关仪器的具体工作需求。工作室内的质控全部稳定并且在控制的范围内。主要采用血浆凝固法对PT、FIB、APTT与TT四项指标进行相关检测。之后有效计算偏倚程度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2]。

1.3统计学方法

在进行本次试验的研究过程中,主要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相关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并统计,利用t检验表示计量资料,利用卡方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以P>0.05为不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测得的最终结果为,PT的靶值为12.2秒,FIB的靶值为2.5克/升,APTT的靶值为26.5秒,TT的靶值为16.1秒水平时,对其进行扩展,最终测定的不确定度值为PT为1.44秒,FIB为0.23克/升,APTT为1.70秒,TT为0.88秒。通常情况下最终报告上的结果应该为最终的测定值同扩展不确定度二者之间的和或者是差值,考虑在对不确定度进行测定过程中是否需要将偏倚程度有效纳入,首先应该针对偏倚程度进行相关性检验,之后分析偏倚程度在不确定度测定中具有的意义。此外,对于患者自身出现的个体生物学变异在进行不确定测定的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在内。

3讨论

以往临床常常利用误差对诸多测量结果具有的准确度进行相关描述,对于误差而言,其为临床最终测量值与真正数值二者之间的差值,在数轴上也是以点的形式表示,有效表示测量值与真实值二者之间的偏离程度。但是对于真实数值而言,往往很难有效得出,所以在临床误差利用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诸多的缺陷。在临床上除了采用误差之外,通常还采用准确度对最终测得的结果进行相关检测。但是对于准确度而言,其只能够表示临床最终测出的结果与真实数值之间二者是否存在误差,并且也不能事先已知真实值的数值,对于处于不同批次的各种测量结果,其也会被临床相关仪器具有的精密度等一系列的相关因素所影响,进而导致最终的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别。

临床在进行凝血检验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血浆凝固时间对PT、FIB、APTT以及TT等项目进行检测,在进行具体检验的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对其带来的影响。因为诸多实验以及仪器都具有不同的批次,并且各个批次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利用抗凝血管对患者的血样进行采集的过程中,不能够准确对患者的血样进行定量,并且患者与患者之间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个体差异,尤其体现在血细胞的压积方面。对此造成血抗凝剂同血浆二者之间的比例有所不同,最后造成了最终的测量结果存在着诸多的差异。

在对不确定度进行评估的过程中,要求实验室中必须设定具有的控制措施以及相关的质量保证体系,最后保证在进行整个实验的过程中能够顺利与在控。具体的措施主要包括对使用的仪器以及设备进行准确的校正以及维护、检验人员必须要在各个方面都能够满足要求、选择合适的参考物质以及准确的测量程序等。在进行此次的研究过程中主要利用实施实验室室间方法以及室内方法对相关的研究数据进行准确确认,进而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4]。

总之在实施临床检验对凝血检验报告单进行相关分析的过程中,头脑中必须形成对不确定度进行测量的有关意识,并且能够了解具体测定值所处的范围,而不是得出唯一的数值,这样才能够有效完成最终凝血检验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对患者的临床疾病情况进行准确评估,研究具体的方法加以治疗并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准确判定。

参考文献:

[1]陈孝红,杨红英,邰文琳,等.利用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资料计算测量不确定度[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5(02):105-106.

[2]李峥嵘,唐继海,朱林涛,等.测量不确定度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7):33-35.

[3]谭茜,王维莲,李俊,等.测量不确定度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3,7(02):49-50.

[4]刘斌剑,郑淑辉,胡俊,等.不同检测系统生化指标测定结果的偏倚评估与可比性研究[J].华中医学杂志,2007,5(01):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