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性肢痛症误诊1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红斑性肢痛症误诊1例

申芳芳张利利杜素英李树鱼

(涉县医院儿一科河北邯郸056400)

【摘要】红斑性肢痛症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综合征,儿童更为少见,本病以肢端皮肤间歇性皮温升高、发红、肿胀及烧灼样痛为特点,病变主要累及四肢末端,尤以下肢多见,多呈对称性分布,较少见于面部和耳部。其症状常因运动和遇热而加重,休息和遇冷而减轻。临床上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多认为与编码Nav1.7亚单位的SCN9A基因突变有关。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上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临床易误诊误治。本文报道了一例学龄期儿童红斑性肢痛症误诊1例,以期提高儿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关键词】红斑性肢痛症;周围神经损害;神经性疼痛

【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8-0147-02

红斑性肢痛症(erythromelalgia,EM)是一种罕见的神经血管性疼痛综合征,以周围植物神经病变引起的阵发性血管扩张疼痛为主要表现,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发病原因不明,由于肢端小动脉扩张,血液流量显著增加,局部充血,血管张力增高,压迫或刺激动脉及邻近神经末梢而产生剧烈疼痛,常在温热环境中肢体下垂、站立、运动或局部皮温超过临界温度时引起发作或使发作加重,冷敷、抬高患肢、休息或局部皮温低于临界温度发作减轻,发作时表现为肢端皮肤皮温升高、发红、肿胀及剧烈烧灼样痛,尤以足趾、足底明星,较少见的是手、面部及耳部相应皮肤[1]。发作间歇期,肢端常遗留有轻度麻木或疼痛感,但不伴有溃疡或坏疽等神经营养障碍。本病临床少见,尤其儿童,且与糖尿病合并早期末梢神经病变鉴别较困难,容易误诊、误治,现将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病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

患儿,女,10岁,主因“发作性手足疼痛10天”于2017年2月2日入院。患儿既往于2年前曾患1型糖尿病,长期控制饮食,使用胰岛素泵治疗,血糖控制稳定,于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足疼痛,呈烧灼样疼痛,不能触碰,伴患处皮肤发红,酸胀,持续约1小时左右缓解,平均每天发作1~2次,每次持续40分钟~1小时不等,以夜间为著,疼痛部位喜凉,遇冷可减轻。曾于我院门诊就诊考虑为“糖尿病合并末梢神经病变”,给予口服“甲钴胺、维生素B1、维生素E”营养神经治疗,疼痛无明显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门诊以“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炎”收住我院儿科。患儿自发病以来,无发热、咳嗽,无皮疹、结节,无肢体活动障碍,精神状态差,食欲欠佳,夜间睡眠较差,大、小便正常。入院体检:体温36.5℃,心率90次/分,呼吸频率30次/分,血压110/70mmHg,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双手指末端、双足趾、足底皮肤充血、发红,轻度肿胀,皮温增高,无局部破溃及皮下硬结,双手、足指趾末端触痛觉过敏,无关节活动障碍,四肢肌力正常,病理征阴性,余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1.2辅助检查

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均正常,血糖监测正常,糖化血红蛋白7%提示轻度升高、血沉38mm/h(正常值0~20mm/h)提示轻度升高、风湿三项示:CRP10mg/L(正常值0~6mg/L)提示轻度升高、抗“0”、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正常;影像学检查:双手足正斜位X线片示:正常,双手背、足背动静脉彩超示正常;

1.3诊治经过

入院诊断:1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入院后给予控制血糖稳定,丹参注射液活血化瘀,甲钴胺、维生素B1营养神经,654-2改善循环等治疗3天,患儿手足疼痛无明显缓解,夜间发作频繁,喜用冷水浸泡四肢末端方能缓解,入睡时喜将双手、足置于被外,且于发作时手足部皮温高,针刺觉过敏,考虑“红斑性肢痛症?”,后给予试验性治疗:抬高患肢,用25%硫酸镁外敷,加用阿司匹林30mg2/日口服,疼痛较重时静脉给予萘普生5mg/kg静点,扶他林乳剂外涂患处,治疗7天,疼痛消失,继续巩固治疗3天,病情好转出院。出院诊断:(1)1型糖尿病(2)红斑性肢痛症。

2.讨论

红斑性肢痛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认为该病可能与局部微循环调节功能障碍有关,也可能与交感神经血管内效应器钠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异常相关。原发性EM认为与SCN9A基因突变有关,而继发性EM可能伴发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和血液病、结缔组织病、神经系统、代谢疾病、某些传染病机药物、重金属中毒等。

由于IM缺乏特异性表现,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诊断检测手段,临床常采用的诊断标准为:(1)指端局部皮肤红肿、烧灼样疼痛;(2)受累皮肤多为对称性的;(3)活动或遇热时症状加重;(4)遇冷、休息或抬高患肢减轻;由于本病临床罕见,儿童更为少见,且本例患儿为1型糖尿病患者,起病以双手、足疼痛,故多考虑为“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炎”,但本病多见于血糖控制不稳定[2],以双下肢远端疼痛及感觉异常为主要症状,局部皮温可降低,且不会有喜凉怕热表现,而该患儿虽为1型糖尿病患儿,但血糖维持稳定,主要临床表现为指趾端皮肤红肿伴有烧灼样疼痛,对称性分布,喜凉怕热,夜间疼痛为著,冷敷及抬高患肢疼痛减轻,病变局部无皮肤溃疡、坏疽等营养神经障碍,故符合红斑性肢痛症的诊断特点。加用阿司匹林及扶他林后症状好转,故支持红斑性肢痛症诊断。

对于EM的治疗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治疗方案,常采用综合治疗,包括(1)健康宣教,局部皮肤护理;(2)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血管活性药物:普萘洛尔、前列腺素、激素等;对于作为基层临床医生应加强对红斑性肢痛症的认识,及时的作出诊断,可采取有效的治疗以减轻患者痛苦[3]。

【参考文献】

[1]李谋,余利红,刘小林,等,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致病基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5,28(4):248-250.

[2]王冠羽,郑宝森.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红斑性肢痛症:附1例报告[J].临床荟萃杂志,2005,20(6):345-346.

[3]文飞清,候凌杰.红斑性肢痛症伴多发性神经炎1例报告[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4,19(6):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