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实施与恢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实施与恢复

钱占菊

云南工商学院人文学院学生科钱占菊

【摘要】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等已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树立新的管理理念,不断进行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管理体制改革策略;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8.6【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3-0015-02

随着我国高教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高职院校本身面临着很多困难与挑战,但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更多,难度更大。高职学院是一个知识的殿堂,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输送应用型人才的地方,学生管理中始终要注重教育的和谐观,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领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诚信、合作、奉献的意识。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管理体制面临新的考验。

现今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大。一是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基础差,生活态度懒散,生活和学习积极性不高,进取心不强。二是辅导员与学生干部的培训管理工作跟不上。辅导员与学生干部的工作态度与积极性关系到学生活动开展的好坏,关系到教学纪律以及学习风气。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短,第二学年末,学生就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问题,学生干部刚成熟就离校了,学院给辅导员的待遇低,刚培训成熟有管理经验的辅导员跳槽严重,给学院的学生管理模式带来极强影响。

高职院校原有的教育运行机制日益显得僵化,学生管理观念和教育手段也日益显得落后。为满足市场经济需要和学院生存的扩招,使得学生管理的内容与日俱增,学生管理面临一系列的转变。譬如有些学院学生工作的部分管理职能正在向服务职能转变,部分专业的修学年限减少为两年,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由原来发放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转变等。这一系列转变应有新的、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式来保证实施,目前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和办法尚未完全形成,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2、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新的问题。

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网络正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学生管理工作而言,网络一方面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大学生能够借助网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捷地获取信息,网络上的凶杀、色情等不健康的信息冲击了学校的教育阵地,使学校教育者所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沉淀。另外,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网络成为有害信息的滋生地和传播地。有一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上虚拟世界不能自拔,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3、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使学生教育管理面临新的变革。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试行了学分制管理模式,学生管理打破了学年制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专业班级观念淡化,形成了以课程为纽带的、多变的听课群,与此同时,学生管理除了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思想、生活管理外,还需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构造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定向学习变为自主选择性学习,学生管理工作由学年制下的指令性管理变为指导性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寻找和构建新的“平台”。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策略

1、转变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

“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就是着眼于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从学生需要出发,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与学生处于管理和被管理的对立格局,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通过角色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的服务意识,深入教室、寝室,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问题。

要加强励志教育,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强烈的进取精神是学生赖以迅速进步并向优秀学生转化的重要条件。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张上明说:“学生强烈的进取精神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刻意追求的一种境界。”因此,对于基础差,缺乏进取精神的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管理部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培养学生坚定的自信心。坚定的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保证。为了培养学生坚定的自信心,辅导员可采取多种方法。一是利用各种机会真诚地称赞学生使学生产生自信。二是对自己的学生要满怀期待,热情帮助、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情感,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

(2)培养学生高度的自觉性。要培养学生高度的自觉性,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学校、班级事务的参与和主体意识,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

(3)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力。当今的社会充满竞争,更需要竞争。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竞争可以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培植进取心、毅力和大胆首创精神。”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竞争力,辅导员还可在日常学习以及各项活动中,经常向学生提出挑战,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使其能坦然面对挑战,积极主动迎接挑战,逐渐形成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

(4)学校、辅导员和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各方面表现及思想动态,互相配合,有的放矢,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2、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管理机制。

2.1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

市场经济和网络信息时代使大学成了没有“围墙”的校园。大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学校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外部育人环境有待改善。这迫切要求学生工作运用法律和法规制度调节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依法治校、依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高职教育的任务,也是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应树立依法治校、制度管理的意识。

2.2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学生管理是对在校大学生的全方位管理,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协调一致,理顺关系,形成合力,以应对学生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一是要加强学生工作机构的建设,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理顺学生管理系统各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关系,建立健全责任制,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责、权、利相统一。二是适当放权,发挥基层作用。既要赋予系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责,又要让其拥有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所需要的权力,做到责权统一。使系部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处理,可提高实效性。三是强化以系为单位的学生管理,进一步增强班级管理、专业教学之间的融合力度。

2.3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针对在学生工作处直接领导下的、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学生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工作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甚至在学生管理中形成比较严重的对立情绪的现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注意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不单纯的把学生看做是教育管理的客体,以利于消除大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要提高学生干部素质与管理水平,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1)设立学校学生干部管理岗位,专人负责学生干部工作的开展与监督,将学生干部的管理纳入学校管理的工作轨道。

做好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既是教育与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是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环节。学生干部管理岗位设立后,其工作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学生干部培训与学习机制。定期调研学生思想状况与兴趣点,并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确定学生工作开展的内容。二是考核与监督学生干部工作的开展,做好学生干部的教育与引导,从而保证学生干部工作在严格的组织管理中进行,建立完善的学生干部考核体系。三是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学生干部的责任感与自豪感,建立学生干部工作的激励机制,优秀学生干部在奖学金评定、入党等方面应获得比普通同学更多的加分,使在校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做一名学生干部不仅能感受无上的光荣,而且能通过做学生干部工作培养自己的能力,获得普通同学享受不到的待遇,从而激励在校生争当学生干部。

(2)建立学生干部培训机制,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

学生干部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的领导者,是实现学校与学生充分交流、沟通的桥梁与纽带。而高职院校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短,不管是班级干部还是学生会、学生社团干部,都是没有经过专门的辅导就直接上岗了。因此,建立学生干部的培训机制在高职院校就显得尤为必要。具体来说,就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开设“学生管理课程”,结合学生工作理论以及学生工作经验进行系统讲授,从而提高学生干部处理突发事件以及紧急事件的能力。

2.4建设一支高素质辅导员与学生管理队伍。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面对新形势,如何开创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促进高职学院发展?我认为高职院校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辅导员与学生管理人才队伍。从当前我院学生管理队伍的现状来看,院系两级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工作管理人员数量少且素质参差不齐,有些理论修养不够高,从事学生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也有所欠缺,基本上处于经验化工作水平,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工作的专门人才是当务之急。通过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作风正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构建好责权清晰、分工明确、合作有序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使学生管理工作适应新形势,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为加快高职学院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上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2、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3、李振,职业院校学生生活状况调查[N]中国青年报2007-10-17(5)

4、李仕武,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以人为本[J]职教论坛2005(17):21

5、李艳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200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