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奚九一“因邪致瘀,祛邪为先”观点治疗红斑肢痛症的体会

/ 2

应用奚九一“因邪致瘀,祛邪为先”观点治疗红斑肢痛症的体会

王瑾1奚九一2

王瑾1奚九一2

(1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中医周围血管病专科内蒙古包头014010)

(2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病研究所012010)

【中图分类号】R2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0370-02

【关键词】红斑肢痛症治疗奚九一

红斑性肢痛症是一种阵发性血管扩张性疾病,属末梢血管功能性疾病,多发于四肢末端,尤以双足部为最多见,临床以患部烧灼、疼痛、潮红、皮温升高、遇热或活动后疼痛加重等为特征。本病发生可持续数年,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病证。红斑性肢痛症是西医的病名,中医古籍中虽然没有给本病以明确的病名,但却记载了与本病相类似的症状表现,如《疡医大全•奇病部》记载“人脚板中色红如火,不可落地……火聚于脚心而不散,故经岁经年不愈也。”又如《冯氏锦囊秘录》记载“妇人脚十指,如热油者……其脚指焚。”当代中医有称“湿热羁绊症”、“湿疹余毒”、“热痛”等。

1病因病机

本病有原发和继发之分,原发者原因尚不清楚,有谓是末梢神经受温热刺激而5-羟色胺被激活的一种疾病。继发者可伴发于某些基础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痛风、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SLE、器质性神经性疾病、腰椎病、细菌及病毒感染等。

通过临床观察和治疗经验总结,奚师认为从现代医学病因病理学角度,本病为各种原因使血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从中医角度,依然遵循奚师提出的脉管病“因邪致瘀”的辨证观点,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特点仍然为“虚是本,邪是标,瘀是变,损是果”。本虚表现为肝肾不足,主邪为热邪,病理变化为脉络血热,表现为肢体末端潮红、灼热、疼痛等病理损伤。患者素体肝肾不足,阴虚无以制阳,使得脉络热盛,血行亢进,致气血扰乱而发病。由此可见本病的病机特点可总结为“肝肾不足,血热炽盛”。

2临床表现与诊断

红斑肢痛症多发于中年或以上的男女性。发病部位主要侵犯手足,以双足为最常见。患部皮肤呈现红、肿、热、出汗、局部血管波动增强,自觉灼痛,症状的出现呈发作性,可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乃至数日。发作时用冷水浸泡或冷湿敷,或抬高患肢,症状可得到缓解,而患肢遇热或运动可激惹其发作。本病病程较长,可持续数年,可导致患肢溃疡等病变。

临床可依据患部皮肤变化和发作性,自觉症状做出诊断,非发作期可用临界点以上的热水激惹其发作,也可做治疗试验,即口服阿司匹林片,症状可缓解。

3临床治疗

奚师将“因邪致瘀,祛邪为先”的理论运用于临床治疗中,在采用“清法”与“养法”(即祛邪与扶正)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周围血管病的临床实践中,对本病的辨证论治,别具心得。

3.1凉血清络以祛邪

本病在急性发作期时,表现为患肢皮肤红肿,灼热剧痛,或痛如汤泼火燎,遇热加重,放入凉水中浸泡则缓,长久站立,运动或肢体下垂疼痛可加重,皮损处皮肤温度明显高于正常皮肤,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数。奚师认为本阶段为邪盛阶段,应以“祛邪为先”为治疗原则,方可使邪去正安,“血瘀”则自缓。临床以凉血清络为主,选用水牛角片30克、生石膏50克、生地30克、生地榆15克、玄参20克、赤芍15克等。若苔黄腻、脉滑数,湿热盛者加人工牛黄粉0.5克、黄柏10克。便秘常选加生草决明子或加生大黄。

3.2滋补肝肾扶其正

急性发作期经适当治疗,或自趋缓解后,以及多次复发进入间歇期时,可见局部灼热痛明显改善,患肢皮温与正常皮温基本接近,可有站立和行走后不适,或伴腰酸乏力,口干口渴等症,脉细弱,苔薄。奚师认为本阶段为慢性稳定期,主要病机为本虚,应以扶正固本为治疗原则,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减少疾病复发率。本病以补益肝肾为主,选用女贞子、旱莲草、黄精、生地、麦冬各15克,石斛、炒白芍各10克,五味子5克等。

3.3祛风通络顾其变

当此病由颈、胸、腰椎病继发而来时,临床除红斑肢痛症的症状之外,还会表现出关节的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奚师认为此为风动之征,临床选用防风15克、地龙10克、蜈蚣2条、乌梢蛇10克等祛风通络之品以祛风邪。

4典型病例

患者陈某,男,53岁,干部。

2007年5月3号就诊,诉两年前即出现右足灼热疼痛,近一月来右足阵发性灼热疼痛症状加重,以夜间为重,发作时可持续3-4小时,发则不可盖被,放入凉水中浸泡或抬高患肢可得到缓解。二便调,无头晕心悸。检查可见右足呈红肿,皮肤灼热,右足背动脉搏动较左侧强,舌质绛红,苔薄黄,脉数。

诊断:原发性红斑肢痛症——血热炽盛证。拟清热凉血法,方药:水牛角片30克(先煎)、生石膏50克(先煎)、生地30克、生地榆15克、玄参20克、赤芍15克、生甘草15、地骨皮30。

5月18号复诊:诉上方已服14帖,肢端灼痛发作次数减少,发时持续1小时左右,间歇期局部或有麻木,检查右足肿胀,皮温略高。仍宗原方。连服30余剂,肢端灼痛麻木消失,局部遇热亦无不适感。更方为补益肝肾之剂:女贞子、旱莲草、黄精、生地、麦冬各15克,制首乌20克,石斛、炒白芍各10克,五味子5克,地骨皮12克。

2010年7月3日随访,诉2008年5月18日方连服近3月,至今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