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1

浅谈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实践

杨绍刚

河北省青县职教中心杨绍刚

〔摘要〕职业技术教育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已具有较大规模,为我国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汽车维修专业列为教育部培养技能紧缺人才重点专业之一,受到许多院校的重视。由于职业技术教育成规模发展的时间比较短,有许多职业技术学院是由中专学校升格来建立的,教学体系尚不完善,在教学条件、教学手段和师资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也有待于研究和摸索。尤其是汽车维修专业建设中的实践教学,它不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侧重于专业理论的教学,也不能降低要求而套用中等职业教育的模式。汽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尤其是现代汽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大量高新技术产品和电子装置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特别是微机控制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因此,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教学计划中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教学也要进行改革。

〔关键词〕教学改革汽修专业探讨

1规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的专门教育。职业教育应体现其职业和岗位的特点,培养目标和定位要适应本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根据这一培养目标,确定毕业生必须要达到的实践能力要素和结构,将各要素分解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构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和实践能力素质结构要求设置实践课程,形成了汽车维修专业基本操作训练、基本专业技能实训、顶岗实践的循序渐进的实践环节。

2教学实践方案

2.1加强对专业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应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及便利条件,如定期选送一些有能力、责任心强的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高校进修学习,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培训回来后,再对本校的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交流,使得学校与社会在新技术方面保持同步甚至于领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创造条件,促使教师之间、学校之间进行技术交流及学术研讨,始终以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这样,在确保师资水平前提下,才能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才能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2.2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改革真正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块,其实质就是把应用技术作为主体的理论教学同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理论教学中有实训内容,实践教学中有理论讲授。将提高教学水平、把握学生学习兴奋点、增强学生的学习愿望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保证教学相长,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实习教学而忽视理论教学,使毕业后的学生在维修工作中,由于缺乏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对汽车综合故障的分析、诊断、排除能力相应不足,工作适应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同时也影响毕业生今后业务水平的再提高。因而,在教学改革中,应当特别注意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合理搭配。

2.3改变考核方式。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改革将改变以往的“一纸试卷”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做法,转而实施综合技能考核,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考核学生,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从面有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成才。在教学中,不应只满足于学生弄懂或掌握相关知识就行,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发掘自身的潜力,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以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为目的。这样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需要和体现。在汽车维修过程中,通常所碰到的问题不是仅靠书本上的知识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过自己的经验、分析、摸索及判断。因此要求维修人员必须具备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往往不只是经验的体现,还要通过查阅工具书以及在不断地学习领悟中获得,要靠平时的积累,这就要求学校及老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多加引导,潜移默化,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才能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的需要。

2.4加强校企合作:与先进的维修企业及各大汽车企业的4S店挂钩实习,缩短与生产实际的距离,通过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形成为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校、企关系,促使学生能很快适应汽车运用与维修行业的岗位。变化,才能确定人才培养的大方向,也就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社会及市场的需要,也会促使汽车维修技能人才的培养步入良性循环的正确轨道。而做好与企业的横向联系及沟通是了解市场的关键。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及社会变化,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还应不断地进行下去,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不能简单地认为通过添置设备就能顺利的达到改革的目的,而是应点、线、面全方位开展才行。只有有这样的认识,才能更好的为汽车维修行业输送更多、更好、更有用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