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咽2号胶囊治疗慢性咽炎113例疗效观察

/ 2

利咽2号胶囊治疗慢性咽炎113例疗效观察

谢勇张勉(通讯作者)李容华郑琴媛

谢勇张勉(通讯作者)李容华郑琴媛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南宁530011

【摘要】目的观察利咽2号胶囊治疗咽炎的效果。方法将咽炎患者2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13和对照组107例,观察组采用我院院内制剂利咽2号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慢严舒柠清喉利咽颗粒治疗,观察记录2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5%,高于对照组的73.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利咽2号胶囊治疗患者采取疗效明显,安全性高,改善患者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咽炎;中医治疗;理气化痰

慢性咽炎患者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咽部异物感、痒感、灼热感、干燥感或微痛。常有粘稠分泌物附着于咽后壁,使患者晨起时出现频繁的刺激性咳嗽、伴恶心。无痰或仅有颗粒状藕粉样分泌物咳出。该病春秋季节多发,治疗时单纯采用抗生素和抗病毒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西医的慢性咽炎与中医的“喉痹”相类似,其中痰瘀互结是其主要证型之一,证见咽部微痛,伴异物梗阻感,痰黏着感,咳痰不爽,咽粘膜暗红或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或见恶心欲吐,胸闷不舒;舌暗红或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玄数。利咽2号胶囊为我院院内制剂,有清热滋阴,理气化痰之效。本研究针对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耳鼻喉科门诊自2013年9月—2016年3月喉痹痰瘀互结型患者,采用利咽2号胶囊治疗113例,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耳鼻喉科门诊患者2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13例,男54例,女59例;年龄18~65岁;病程0.5个月~12个月。对照组107例,男50例,女57例;年龄19~60岁;病程1个月~12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1]及2008年全国高等院校精编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喉痹”痰瘀互结型。

症状:反复咽部微痛咽干、咽痒、异物感。

体征:咽部黏膜检查无异常。或可见咽或喉部黏膜轻度肿胀,微红。苔薄白,脉玄数。

其他:血常规、间接鼻咽镜、间接喉镜或纤维鼻咽喉镜检查、吸入性变应原筛查、胸片等检查以排除其它疾病。

西医诊断标准:慢性变应性咽炎的诊断是根据西医高等医学院校教材2010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2]。

症状:咽痒、干咳为本病的主要症状。其特点为:咽部紧缩感、痒、刺激性干咳,伴有鼻痒、喷嚏、鼻塞等鼻变态反应性症状和喉水肿等喉变态反应性症状。

体征:咽部黏膜正常或咽部黏膜水肿、水样分泌物增多,并可见舌体肿胀、悬雍垂水肿等。

纳入标准:①符合喉痹痰瘀互结中医辨证标准。②年龄在18岁~70岁。③患者能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者。

排除标准:①确诊为严重或特殊感染、传染病患者;②年龄在18岁以下和70岁以上者;③检查发现兼有邻近组织或器官病变者,如鼻炎、鼻窦炎、鼻咽炎、喉炎、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④血常规检查异常,咯血者或胸部X线片示有肺部及气管病变者;⑤并发心脑血管、肝、肾和内分泌系统、消化道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⑥使用影响鼻、咽、喉黏膜的药物者。

1.3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利咽2号胶囊1.2g口服,每天3次;对照组患者采用慢严舒柠清喉利咽颗粒5g口服,每日3次。2组患者均以连续治疗30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4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喉痹》评定疗效。治愈:咽部症状和体征消失;有效:咽部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无效:咽部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以治愈及有效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行秩和检验,Z=-4.033,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113例,治愈0例(0%),显效81例(71.68%),有效22例19.47%),无效10例(8.85%),总有效率91.15%。对照组107例,治愈0例(0%),显效50例(46.73%),有效29例(27.10%),无效28例(26.17%),总有效率73.8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慢性咽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咽部不适,微痛,异物感,常有啃喀动作等,此病病程缠绵,常反复发作。由于其病变部位特殊,病因复杂,症状顽固,西医大多采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或辅以地塞米松及复方硼砂溶液、呋喃西林漱口液等,但疗效不佳,而且易反复发作[3]。中医药治疗慢性咽炎毒副作用小,作用温和持久,且具有辨证施治及综合治疗作用。该病在祖国医学统称之为“喉痹”[4]。喉痹一词,最早见于帛书《五十二病方》,之后《内经》认为喉痹的病因病机阴阳气血郁结,瘀滞痹阻所致。《素问?阴阳别论》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痹者,闭塞不通之意。《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喉痹,痹者,闭也,必肿甚,咽喉闭塞。”喉痹多因久病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气机阻滞致肝郁脾滞,津液不得输布成痰,痰气结于咽喉引起血瘀痰凝,致咽部不适、咽干刺痛、异物梗阻感、灼热感、肿胀感,或伴有胸闷咯痰等症状[5]。《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说:“七情气郁,结成痰涎,随气积聚。”加之喉痹病久未愈,反复发作,余邪滞留,久则经脉瘀滞,痰凝血瘀,互结于咽喉发为喉痹。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说明痰湿是引起喉痹的重要因素之一,若饮食不节,劳伤太过,损伤脾胃,则脾失健运,胃纳不振,湿浊内生,聚湿生痰,痰湿凝滞咽喉发为喉痹。肝气郁结,则气机不畅,条达无力,痰凝气滞,阻于咽喉,同时肝气横逆犯脾,影响脾的健运功能,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痰气交阻于咽喉,发为喉痹[6]。此型咽炎以异物感及咽干痛为主,可伴有心烦易怒、善叹息等,咽部充血,苔薄白,脉细弦或弦[7],治以消肿利咽,理气化痰。故我们采用利咽2号胶囊(玄参、麦冬、牛蒡子、桃仁、玄参、贝母、枳壳、郁金、桔梗、黄芪、党参、莪术、白术、茯苓、甘草)治疗慢性咽炎痰瘀互结型,以利咽解毒,健脾理气,化痰散结之法。方中玄参、麦冬、牛蒡子具有清热、滋阴、利咽之功效;枳壳、郁金疏肝解郁,顺其调达,发其郁竭之气;白术、茯苓健脾燥湿,以绝生痰之源;桔梗、贝母理气祛痰,宣郁散结。本方标本兼顾之剂,故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25

[2]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6-137.

[3]余兰琼,戴伟民,田毅.玄麦甘桔汤加减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4):46.

[4]于娟.玄冬清爽颗粒治疗慢性咽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兰州大学,2010.

[5]张勉,雷蕾.情志对耳鼻咽喉科疾病的影响[C].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及第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七次学术交流会暨广东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11

[6]李霞,师常喜,消梅十味饮治疗慢性咽炎58例[J].宁夏医学杂志,2012,(11).

[7]谢萍.养阴利咽调血汤治疗阴虚肺燥型慢性咽炎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

作者简介:

1.谢勇,男,主治医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张勉,女,主任医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