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临床护理带教工作体会

/ 2

浅谈临床护理带教工作体会

朱美华

朱美华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213002

关键词:临床护理带教工作;实习生

临床护理带教工作是医院临床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大院校即将毕业的护生从理论向临床的过渡,是学校向工作岗位的延伸。因此,护理带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实习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道德。随着我院近几年来实习生的不断增多,如何提高带教质量已成为医院护理部、各科室带教老师面临的新课题,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通过近几年的临床护理带教,就以下几个问题谈谈自身的一些体会。

1、实习生方面

现在的实习生基本是90后,都是家中独生子女、父母娇生惯养、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吃苦耐劳,往往缺乏工作热情、思想上存在着惰性。有的实习生不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迟到早退,严重者甚至旷工,想方设法请假休息不上班,上班时在病房看电视、玩手机。工作中,实习生只知道听从老师的工作安排,从不想为什么这样做,更不会在休息时间去看书,很少有实习生主动请教老师问题,缺乏获得新知识的欲望。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全,什么都不知道,极其无所谓的态度。实习生刚离开学校,缺乏社会经验和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能力,加上对各专科知识掌握不够,不能向患者或家属做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和健康指导。护理工作重复、繁忙、脏乱,尤其是基础的生活护理,如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等,很多实习生不愿去做这些较脏的操作。

2、带教老师方面

带教老师是实习生的启蒙老师,言谈举止、所作所为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作为一名带教老师,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不断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带教水平。但有的从事临床带教时间短,经验不足,缺少外出学习、深造的机会,自身的知识缺乏,不能根据实习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有效地带教方法。另外,我们自身护理工作的繁忙,工作人员的极其缺乏,还需要不定时、不间断的应付院内外的各种理论与操作考试,应付各类的检查,加上现在患者对护理要求的逐步提高,使护理工作量、自身压力不断加大,各位带教老师必须在完成自身工作的同时再负责带教实习生,时间和精力远远不够,甚至力不从心。大部分带教老师担心实习生出差错,虽说“放手不放眼”,但很少让实习生做护理操作。所以,只是频繁的让实习生做一些生活护理、晨晚间护理、铺床、测血压、量体温等技术含量不高的护理操作,实习生看的多,实际做的少,尤其是在抢救时很少让他们参与,使他们失去锻炼的机会。

3、针对师生方面的问题进行改进

3.1实习生实习生在进入临床前,要先进行岗前培训后才可开始实习,包括:规章制度、护理操作、职业素养等,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让实习生在进入临床前明确自己的身份,在对患者实施护理时,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进行护理工作。带教老师应培养及指导实习生的沟通能力,如怎样向病人打招呼、怎样进行自我介绍、怎样进行新病人的接待等。在与病人沟通时,应注意说话的方式,微笑服务,尊重病人,提高自身素质。平时应尽量多让实习生参与操作,在他们操作前先将操作的具体步骤详细讲解并能进行示范,以消除她们的紧张、恐惧心理,减轻心理压力。在工作之余,实习生要多看书,多提问,虚心求教,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实习中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善于思考、灵活运用,这就需要老师鼓励学生胆大、心细,要求学生学会三动:动脑(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学会观察病情,分析病情)、动手(学会护理体检,掌握专科护理和各种技能操作)、动口(学会与患者沟通,采集健康史,学会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1]

3.2带教老师临床中加强带教老师的选拔与培训,带教老师要护师以上职称,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精湛的专业技术,提高带教老师队伍的质量。同时还应对优秀的带教老师予以奖励,增加积极性,以便更好的进行临床带教。带教老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按各专科的特点,制定实习计划与实习目标,突出专科的理论及操作,带教目标明确,内容规范,带教老师按计划及目标进行护理带教。在临床工作带教中,可采取“一对一”的临床带教模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实习生,带教老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基础好的实习生要严格要求,对落后者要不断鼓励,提高其积极性。同时,带教老师要多关心实习生的工作、身体状况及生活,多鼓励、少批评,批评实习生不要在病人面前指责。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也要不断学习,严谨自律,找出问题,分析问题,不断提高和完善带教工作。出科考核是对带教工作的总结,也是检测实习生实习质量的方法,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带教工作的发展。

4、加强安全教育,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旧的管理模式及服务理念已不再适应临床的需要,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与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的淡薄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从实习生实习开始应加强安全及法律意识,带教老师利用空余时间带领学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及管理规定》,熟知《护理应急预案》,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与法律的关联,体会到在法律中自己应尽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2]。

参考文献:

[1]孔淑芬.临床带教护理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4:1598.

[2]马培娥,刘春英.临床护理带教的做法.实用医学杂志,2007,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