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读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学生自读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杨艳霞

山东巨野第二中学杨艳霞

语文阅读教学说到底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使之“不待老师讲,自行能读”。当前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在认识上还存在着偏差,故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偏向,具体表现为:

1.受“思想性”理论的影响,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作家思想的研究上,突出“思想性”,忽视学生审美和认知,忽视学生的主题参与意识,造成语文阅读教学的干吧、枯燥、空洞。

2.受“工具性”理论的影响,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仅仅当作某个语言意义、结构和形式的特征,按教学意图进行分类和肢解,将文学作品上成语言分析课,上成零散的、孤立的语文知识课,忽视了作品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规律性。

3.在课堂阅读教学时,“讲讲课文”讲字当头,教师条分缕析,往往大讲特讲,以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讲’出来的,而不是“读”出来的。

语文阅读教学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素质,我认为必须以学生“读”为中心。要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过程中具体、系统地感知语言,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主动介入审美,学会审美。

一、感知语言

阅读是人们从事各种学习的重要手段,是语言教学中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活动。所谓阅读就是从一种文字符号中抽取意义上的心理过程,即从别人的外部语言向自己的内部语言过渡的过程。它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完整的逻辑思维活动,包括思考、评价、判断、想象、推理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

阅读首先要感知语言。当我们朗读课文时,面对着抽象的文字符号,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意义,随之而来的还有生动的形象、浓烈的作品情感和愉悦的阅读享受。阅读把握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容易,感受文字符号附带的信息却需要培养。

有学者曾谈到:在语言感觉敏锐的人心里,“赤”不只解作红色,“夜”不只解作昼的反义吧。“田园”不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韵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阅读就是通过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学习,形成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觉能力。学生只有养成了这种对语言材料的直接敏锐的感受能力,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把握作品。

二、理解作品

在语文阅读中,“读懂”作品是基本要求。读懂就是理解作品,理解它的内容、方法,理解它的体裁、风格、语言特色。作品是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的,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当然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就是上面所说过的要感知语言。

除此之外,还要明白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只是为阅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对象。未被阅读的作品,对于阅读者来说,它仅仅是一种“可能存在”,它只有通过阅读者的阅读过程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作品本身有其意义的确定性,也有其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以使不同的读者对其具体化时,隐含了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当然,读者这种对作品具体化过程不是纯心理的主观随意行为,它是在作品本身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调动了自身的能动性,激活其想象、直观、体验、判断能力,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不但把作者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所包含的内涵表现出来,加以充分理解和体验,而且还深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重新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此即所谓“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有着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读者的个体差异导致其所领会的、所赋予的作品的意义各异,甚至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也不同。作品的意义等于作者所赋予的含义和读者所赋予意义的总和,因而也就可能使作品出现作者所意想不到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说,理解是读者自己在阅读作品时主动参与的过程。

理解按其内容和程度可分为三个层级:

1.对字、词、句、段的理解。

2.对文章表现的主题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3.对文章机构特色及文章风格的理解。

当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意义只能部分地为阅读者接受,阅读者这种理解就是中级的。而当阅读者对作者的作品意义不仅能接受,并且能能动地填充,发作者之所未发,这种理解就属于高级的创造性的理解了。

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其理解能力。只有理解能力提高了,阅读的水平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三、学会审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用语言文字叙事状物喻理表情达意的结晶,它融入了作者喜怒哀乐的感情。阅读要读懂作品,要读懂作者的感情,需要在读的过程中学会审美。马克思曾经指出:文艺是“依据美的法则而创造的”,文艺是从美的角度把握它的实质的。无数伟大的文学艺术家所创造的不朽典型,无一不是从美感出发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因此,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审美、感受美的过程。例如《荷花淀》的开头:

“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的很,干净的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不久,在她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这段文字从内容上看,写的是水生嫂月夜在小院里编席。事情虽然很简单,但却隐藏着丰富的美。普通的农家小院在初升融融的月下“凉爽”“干净的很”。这就是朴实、清雅、幽静的境界美。水生嫂“坐”着,“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不久就编好了一大片。技能的精熟,动作的灵巧,这就是人物形象的动态美。环境如画,劳动似诗,在这样宁静的月夜,热爱生活的人在夜以继日地劳动、创造着,这样的女性虽然我们没能看清她的面庞,但她身上所散发出的美是足以动人心魄的,她和劳动人民用双手创造的安谧和平的生活也的确容不得侵略者来破坏。

美,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熏陶。学会审美,也就是在阅读中学会把握作品的实质。

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通过他们自读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来获得。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过程中具体、系统地感知语言,整体地理解把握作品,主动地学会审美,是培养、提高学生自读素质的三个重要方面。只有学生能在阅读过程中加强这三个主要方面的训练,再注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取得“自读”的本领,“惟有入学而取得自学的本领,才能成才”(叶圣陶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自读素质,也只有在这三个方面做切实有效的工作,在“引导”上下一番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