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卫生室青霉素皮试致过敏性休克1例抢救及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1

村卫生室青霉素皮试致过敏性休克1例抢救及护理体会

张汉娟杨吴安

张汉娟杨吴安临沧市凤庆县凤山镇东山村卫生室(云南临沧675900)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2)5-131-01

在2012年2月19日我院东山村卫生室成功抢救了一例罕见的青霉素皮试过敏性休克患者,现将抢救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男,47岁。因发热、咳嗽2天到卫生室就诊,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遵医嘱给0.9%生理盐水加青霉素800万单位静滴。在皮试后约10秒钟,患者主诉喷嚏、鼻塞,腹痛、恶心、呕吐2次、为胃内容物,继之出现意识丧失、二便失禁、颜面、口唇苍白,四肢湿冷、大汗淋漓、呼吸困难,脉搏未触及,就地立即给以平卧位,肌注肾上腺素1mg,5%GS50m1加入地塞米松5mg静注,高流量吸氧,保暖等处理。约5min后,患者神志恢复,心律80次/每分,脉搏细弱,血压90/80mmHg,观察1h病情稳平后,转至镇卫生院继续治疗。

2讨论

2.1要掌握青霉素的发病机制,做到临危不乱。自青霉素问世以来,因其抗菌作用强、疗效好、毒性低,在村级卫生室被广泛应用,在不少新抗菌药物相继问世的今天,仍不失为对敏感细菌所致感染的首选药物,但又存在过敏反应的相关问题。青霉素过敏反应是由于抗原与抗体在致敏细胞上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当青霉素配置过久时,经过分子重排形成青霉烯酸,这类物质为一种半抗原,当进入人体后可与人体蛋白结合形成青霉烯酸蛋白及青霉噻唑蛋白而成为全抗原,青霉素溶液在储存过程中产生高分子聚合体,也能与抗体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这些都是致敏物质,当遇到过敏体质的患者时即可发生过敏反应,本例患者出现了典型的临床表现:首先是过敏反应—喷嚏、鼻塞,继之胃肠道过敏反应—腹痛、恶心,然后是全身性症状—过敏性休克。

2.2应详细询问过敏史。若患者有过敏史,禁忌再做过敏试验,本例患者未曾使用过青霉素,用药前应保持高度谨慎的工作作风,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准确无误地配制皮试液。

2.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是抢救成功的关键。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呈闪电般发生,注射时思想应高度集中,敏锐地观察患者的细微反应,本病例就是村医皮试后在为患者做饮食健康教育指导时发现的。

2.4及时抢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病情凶猛,能否及时、正确而有效地实施抢救,关系到病人的生命。村级卫生室急救设备条件有限,要做到分秒必争,全力以赴,工作人员要头脑冷静,慌而不乱,立即就地抢救,肌注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给予有效的氧气吸入,及时开放1—2条静脉通道,积极抗休克治疗,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及时并通知医生,根据病情给予对症支持处理。

2.5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做好详细的抢救记录,使用过的安瓿及皮试液要保留备查,工作人员在实施各种抢救措施的同时,要注意病人的心理反应,稳定病人的情绪,并做好其家属的解释安慰工作,同时工作人员要有法律保护意识,注意各种语言的表述,如保护性语言,解释性、安慰性、暗示性语言等,使他们有安全感,积极地配合救治。

2.6为了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在做皮试前应该仔细询问过敏史。在使用青霉素过程中,如需更换批号,或停药超过24h,均应重新皮试,皮试液应现配现用,皮试均应观察20—30min,同时在用药前应尽量避免空腹、过分疲劳、寒冷、精神紧张等情况,因为空腹时血糖低、机体反应性增加等易发生过敏反应。

2.7严格执行青霉素使用的有关规定,规范进药渠道,村卫生室严格使用国家基药,禁止在家中、卫生室外等不具备抢救条件的场所使用青霉素,以避免恶性后果的发生,造成严重损失。

3体会

总而言之,在使用青霉素时,详细询问过敏史,将各种抢救药品、物品处于完好的备用状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严密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一旦出现过敏反应立即果断地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并通知医生,准确无误地配合医生抢救,使病人迅速转危为安,提高抢救成功率,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