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殖家禽的粪便污染及治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规模化养殖家禽的粪便污染及治理

刘永泉

广州广兴牧业设备集团有限公司广州510540

摘要:家禽业是畜牧业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养殖水平最高的大型、密集养殖业。近年来,家禽饲养业迅速发展,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已成为农民的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本文分析了规模化养殖家禽的粪便污染及治理措施。

关键词:规模化养殖家禽;粪便污染;治理措施

据统计,我国每年用于畜禽的微量元素添加剂约15万~18万t,其中由粪便排出10万t。目前,对于畜禽粪便污染的治理主要围绕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1现状

家禽业是畜牧业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养殖水平最高的大型、密集养殖业。近年来,家禽饲养业迅速发展,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已成为农民的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有的企业为了追求规模效益和利益的最大化,企业自身没有足够的治污、散污场地还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造成养禽业的源头污染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有的企业与居民区、厂矿、学校、机关单位、河流、交通主干道的距离较近等等,这些养殖场污染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家禽死亡率高,疫病易爆发。规模养禽场时常大规模从外地引入禽苗,难免引入疫病。不少养禽场周围粪尿堆积溢流,臭气熏天,蚊蝇乱飞;加之环保设施不配套,具备粪便污染处理能力低,有的养殖场为节约成本和图省事不按照要求处理粪污,或是偷偷排放,成为另一种新的污染源,对畜产品安全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规模化养殖家禽的粪便污染

2.1传播传染病:家禽粪便中含有大肠菌、线虫、蛔虫、球虫、钩虫等寄生虫,以及青霉菌、黄曲霉菌、黑曲霉菌和病毒等病原性微生物,若直接堆积而不作处理,极易使病菌随雨水等媒介渗入土壤或者流入水体,污染农产品和饮用水,危害人体健康,造成传染病的传播。此外,未腐熟有机物质在土壤中发酵时,容易滋生病菌与虫害,也会导致植物病虫害的发生。

2.2出现富营养化:家禽粪便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在渗入土壤时,会使植物突然出现疯长的情况,消耗植物积累的养料,严重时会损伤植物根系,出现烧苗现象,甚至导致植物死亡。另外,大量家禽粪便直接流入水中,同样会出现富营养化,使得水体微生物和藻类大量繁殖生长,争夺阳光和氧气,导致水体腐败,威胁鱼类的生存。

2.3粪便残留物的污染:目前,规模化养殖普遍采取高密度的方式,家禽的活动集中且受到限制,这就无形中加大了常患病交叉传染的风险。为了预防家禽多发性疾病的大规模爆发,规避风险,在家禽养殖饲料中添加抗菌素,这些抗菌素大多随尿液排出体外。但是,随着抗生素药物的经常性使用,家禽的耐药性会加强,导致用药量不断加大,排出的残留药量也随之增加。这些残留的抗生素又会被动植物吸收,最终被人们食用而影响人体健康。此外,微量元素是保证动物健康和促进生长所必需的物质,但很多饲料厂和养殖场为了盲目追求畜禽生长速度、增强动物抗病力,或调控动物生理与代谢,或超量添加铜、锌、砷、锰、铅等微量元素添加剂。然而,畜禽特别是家禽金属元素的利用效率低,刘荣乐等人研究了不同畜禽粪便中重金属含量,参照德国腐熟堆肥中部分重金属限量标准,我国鸡粪中的锌、铜、铬、镉、镍超标率为21.3%~66.0%,未被吸收的大部分金属元素通过粪尿排泄,植物和水生物再次吸收并富集在体内,一旦被人类食用,会危害健康。

3治理措施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一是对全民进行畜产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一切媒体宣传畜产品安全科普知识、科学养殖知识等;二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公德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畜产品安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2科学规划、增加投入: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规模养禽的布局选点、环境保护、设施设备等给予指导,对规模养禽企业要求配有消毒设施、焚烧炉和其它处理设施,对病死家禽要及时处理。加大对符合条件的规模养禽企业的扶持力度,除技术指导外,还要给予补贴、贴息等方面的资金支持。

3.3建设后继产业、发展循环畜牧业:为降低规模养禽场粪便的污染,应因地制宜地采取一些加工处理方式:如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微生物发酵法等,生产各种生物有机肥和复合有机肥。通过建立生态养殖模式,对粪便处理进行,用于养殖鱼虾,用作肥水产品;还可以制作种植、花卉等生物有机肥,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用量,提高作物品质,使作物外观充满光泽,大大提高作物产量。也可将鸡粪作生物能源,可直接燃烧干鸡粪供能。

3.4分区分类全面整治,强化养殖污染监管:某市结合畜禽养殖区域分布状况,对畜禽养殖禁养区及禁养区以外其他区域的养殖场分别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一是禁养区限期退养。禁养区内不得新增畜禽养殖场,现有养殖场进行限期退出,逐步关闭。2015年年底前,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全面退出养殖。对禁养区的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主动退出养殖的,由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所在地的区县市财政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改造治污基础设施。对限养区和适养区的养殖场加强基础设施改造,引进先进养殖技术,选择合适的污染治理模式,确保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重点对常年存栏生猪500头、禽1万羽、牛100头、羊200只以上的养殖场、畜禽养殖密集区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养殖户进行整治,到2015年前完成3478个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任务。三是强化日常监测管理。建立畜禽养殖场户污染治理档案,及时监督养殖场治污设施的运行情况,定期对养殖场排放的污水进行检测,防止养殖场治污设施建成后不运行或少运行情况的发生。市畜牧兽医部门对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猪场每年进行1~2次污染检测,县畜牧兽医部门对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猪场每年进行1次以上的污水检测。

通过采取上述综合措施,才能改善家禽生产条件和环境,保护家禽业的健康发展,提高禽类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苏杨.我国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问题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14(2):15-18.

[2]许培新,丁梁锋.长期使用养殖场的畜禽粪便对有机食品安全构成隐患[N].中国环境报,2015-01-27.

[3]陈社照.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技术研究与推广[J].中国动物检疫,2015,24(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