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塔尔效应”与美术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1

“罗森塔尔效应”与美术教学

任桂香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宝通街小学261000

“罗森塔尔效应”是美国哈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先生试验中获得的教育效应。

实验是这样进行的:他把一些“聪明”的老鼠交给一名试验员训练,而把另一些“不聪明”的老鼠交给另一名实验员训练。结果,过了一段时间,他将这些老鼠放进迷宫里测试,果然,那些“聪明”的老鼠比“不聪明”的老鼠变得灵活得多。而其实呢,罗森塔尔先生并没有考察过哪些老鼠聪明与“不聪明”,只是对实验员讲讲而已。但实验员却根据他的评价产生了不同的观念,在训练时就用了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其训练效果也就有所不同。

罗森塔尔先生又把这个实验方法扩大到了学校。他交给老师一份名单,说这些学生很有发展潜力。八个月后,名单上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好于其他学生。其实罗森塔尔先生也并没有对这些学生进行过考察,只是照学生花名册随意开出来的。

罗森塔尔的实验说明:家长或教师对孩子有更多的信心和好感时,孩子受到激励后就可能会有更大的进步;反之,如果主观地认定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天生蠢笨难以造就,孩子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聪明才智就难以发挥。

“罗森塔尔效应”也提示我们,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热情,给他们更多的信心,特别是重视学生的成功感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呢?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肯定学生的优点与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眼光对待学生不失为一条捷径。

在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将一部分学生的作品在各个班加以宣传、展示,并以树榜样的形式将优秀的作品在学校艺术连廊进行公开展示,以示对这部分学生的鼓励。同时其他同学也从中受到启发,认为某某同学的作业能被学校表扬展示,我的为什么就不能呢,我一定好好作业,争取被学校展示。记得在美丽的蝴蝶一课中,一开始,有一名同学做得特别突出,而且是在课余时间做好的,我便抓住机会在课堂上大肆表扬了他一番。后来,这位同学一直是同学们的表率,每次作业都是提前交、第一个交。而其他同学一看,老师是如此重视自主学习做好作业的同学,于是热情给激发出来了。他们主动到世纪泰华广场参观蝴蝶展,搜集第一手材料,观察蝴蝶的各种形状、颜色,有的画速写记录下来,有的用拍照的方式纪录等等,回来后,结合课本内容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出形态各异的蝴蝶造型。有的用种子粘贴,有的用彩纸粘贴,尤其是三·一班李怡贤的作品用色协调中又有对比。就连平时的“丑小鸭”也做出了漂亮的蝴蝶。后来,通过教研决定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学生学美术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在根雕课中,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了各种树根,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了不同的雕塑形象。在水族箱一课中,就连淘气的李华健同学也做得有滋有味,不知何时跑到海边捡来了各种海螺、贝壳、鹅卵石等,制作出了栩栩如生的水族箱。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就这样,学生的作品受到老师的肯定后,油然而生的成功感也就成了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学生对美术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被动学变为主动,由强迫变为自觉,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从而保持昂扬的学习劲头。因此,培养、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成功感的基础,而成功感的增强也会对其兴趣的产生和保持起到一个促进作用。

从“罗森塔尔效应”到学生成功感的培养无疑都是强调教师的客体作用,而作用的效果必须有学习的主体——学生去完成和取得。我们如能注意到学生的成功感培养等一些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那么,我们相信学生的智力必然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天分必然能得到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