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动态下的中学语文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审美动态下的中学语文教学

韩丽君

韩丽君(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二中,河北定兴072650)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5-0074-01

摘要:平淡无奇的语文教学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素质教育的今天,若想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审美的状态下,挖掘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这一点成为当今中学语文教学重头戏。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感知

外人看来,中学语文教学无非是听、说、读、写、练。但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们对这四个字的诠释可没有这么简单。枯燥的学习生活让学生似乎已经失去了审美能力,当学生面对语文材料时,头脑中只是一些机械语言文字的组合,试想,没有“美”的语言又怎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于是,传递美的任务就落在了我们语文教师的肩上。在审美的关照下,语文教学又赋予了新的活力,这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语文慢慢变成了一种享受,然而,对于老师而言,教授语文也不再是一成不变,十分机械的过程。教学的主体双双获得了美的熏陶,对于语言文字的感知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在阅读中寻找美的亮点,提高审美的感知力

美感,即审美感受,是指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所产生的一种具体的情感体验与反应,或者说是审美主体感受到审美客体后所形成的一种愉悦的精神状态。中学语文教学教材的内容,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教材所选取的范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不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同时还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传统的语文教学,只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课下背一背就算完成任务了,即使是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自己怎能从机械的教学思维模式中寻找到所谓的感情呢?这样,老师的任务便是帮助学生创造一个美的意境,引导学生构建一个审美的空间,在分析课文的框架,梳理文章的结构时,不能够再按照生搬硬套的模式划分所谓的段落,人为地割断文章的美,应该有效地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我每次在语文教学中,总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反复播媒体视频或者课文录音,运用自己精心制作的PPT配上合适的音乐,为学生构建一种浓郁的美感氛围,引导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集中精力反复聆听,认真品味教材范文中的美好形象,感受美好生活和美好情感,指导学生要从朗读者的语气、语调中去感受文中的哪些地方能够深深地感动你。

二、在写作中激发审美的灵感,提高审美的联想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作便是这样一件事,每个学生对美的理解不同,体验不同,感知不同,当然,联想也是不同的。教师如何使学生再次面对写作的时候不再抓耳挠腮,心生畏惧,这便要求教师激发学生对于美的联想力。

首先,美来源于生活。真实的语言便是最美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写作文时生编硬套优秀作文,甚至机械模仿优秀作文,不能很好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感情。学生陷入了这样的误区,然而,若想跳出这样的误区,必须从生活中寻找对美的理解。平凡也是一种美,不要忽略平凡创造的价值。比如,教学郑愁予的《雨说》这篇课文,就先要了解郑愁雨坎坷经历与的写作背景,这样才能理解“雨”的象征意义:一位给大地带来春天,为孩子带来欢笑的爱的使者形象。雨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然而,学生面对雨时,心里想的又是什么。生活中处处是美,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双眼。不了解十年动乱史,就讲不好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也就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这些都源于生活,然而,若想做到高于生活,就要从生活中把美的东西提炼出来。

其次,训练审美,积累素材。不少学生平时不注意阅读,不注意观察,不善于积累,不重视作文训练,写作时空洞无物,主题不鲜明,语言不精炼,表达不准确。我经常以范文为范例,引导深刻体味文章蕴含的美学韵味,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在课文中体验美,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我在教学中是通过挖掘和分析教材中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来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力的。首先要抓住文章中美的语言。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抓住作者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出的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分析字里行间透出的那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用语言的中介,引导学生感觉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来调动学生思维,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其次抓住文中美的形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来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师生情,《背影》中的父子情,《七根火柴》中的战友情,等等。最后抓住文章中美的意境,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悉心品味作家勾画的这幅深秋傍晚天涯游子悲凉、凄惨的意境,来感受作者无家可归的“断肠人”的审美感受与心境的写照的。

此外,语文教师还有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亲身阅历融进对课文的理解,要把课堂上尝到的东西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生、关心世界,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语文教学永远是一种充满创新活力的教学,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审美的动态下,更好的完善自己的教学任务,达到学生与教师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