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中职生“作文恐惧症”的教学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2

医治中职生“作文恐惧症”的教学探索

何敬民

何敬民(河北省新河县职业中学河北邢台055650)

摘要:中职学生不愿写作文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其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内、外因素,以探寻作文教学指导的途径,即“低入”法、“写实”法、激励法、“写读”法。

关键词:医治作文恐惧症教学探索

中职学校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老师最头痛的一件事,众多语文教师都努力地寻找有效途径,改善中职作文的现状,并为此付出了许多心血。本人把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低入、多做、深思、高出引入作文教学之中,学生的写作状况有了改观,学习成绩有了提高,为人处事有了进步。

一、中职生作文“病状”

讨厌、憎恨作文,不愿写作文,是中职学生写作的普遍“病状”。教师布置作文,下面就是一片叹息声:“又写作文?烦死啦。”那个“又”字是重重的无奈。作文中存在的“病状”:一是没什么内容。交上来的作文大部分字数很“精简”,几十字的有,上百字的有,百多字的有,而且写来写去就那么几个词、几句话,通俗地说,没“油”没“盐”,淡而无味。能写五六百字的,那是凤毛麟角。二是表达不清。作文是东拉西扯,不着边际,颠三倒四,不知所云。如果要把语句牵顺,等于教师帮学生写作文。三是抄袭成风。同学们已成习惯,你抄、我抄、大家抄。聪明的学生不抄全文,而是“浓缩”,有的则东拼西凑、掩人耳目,有的甚至抄的是同一篇文章。有两次我读学生作文的片断、语句,下面的同学说:“老师,他抄的。”声音很大,好像他立了大功一样,异常兴奋。四是拖拉成性。不准时交作文,教师下几道“圣旨”,也未能“催齐”,课代表是“分批”收作业,同学还有埋怨,做得也不开心。

二、“病因”诊断

俗语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产生这种“病状”,有多种因素构成,也是“积”下来的“顽疾”所致,有心理的、生理的自身内因,也有教师的外在原因。

一是作文的神秘感作祟。在中职学生的心里,好作文就如一位美丽、高傲、蒙着面纱的公主,可望而不可及。面对作文的殿堂,他们在殿外犹豫、徘徊不敢进去,只能悄悄地向殿内瞧一眼,他们怕进去被人笑、被人憎、被人赶出殿外:“懒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帽子,谁都不想扣在自己头上;“不知天高地厚”的羞辱话,也让人无地自容。正因没进去过,不知究竟,就愈觉得神秘莫测,久而久之,唯有望“文”兴叹:自己不是那块料。只有哀叹的份儿,只有羡慕的份儿,哪还敢奢望“公主”的青睐?据了解,中职的学生没有几个人在“公主”面前露过脸。

二是存有畏惧心理。这种畏惧首先源于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其次是自卑感,他们获得的“成功”体验太少了。学生讨厌作文,恨死作文,咒骂“发明”写作文的人,也就顺理成章了。其实,仔细分析一下,我认为怨不得学生,反而是错怪了学生,该反省的是我们做教育的。想想教师在教学时,规定题目(或从2—3个题目中选,这已是很对得起学生了),规定写什么内容、用那方面的材料(有的还提供材料),规定用什么文体,还有语言文字、句子、结构等方面的规定。这个“规”,那个“定”,犹如孙悟空的如意棒划定的圆圈,学生被“圈”死在里面,出不去,只能在里面打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学生触摸不到,活生生的生活没有了,想象和联想消失了,灵性埋没了,学生唯有唱起“很无奈”。这是教师逼着学生去找优秀作文选、作文宝典之类的书照着“模子”做,再往后就以“抄”为“本”了。学生一旦离开作文“宝典”,对没“见过”的作文题目,就束手无策,不会“写”,“写”不出。而教师担心学生抄袭,又想方设法变换题目,增加更多的“规定”、“要求”,它造成的后果是:学生愈来愈怕写作文,教师愈来愈怕改作文;教师怀疑自己的水平,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

三是没有养成好习惯。这里主要指两个方面的习惯:一是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中职的学生极少看书、看报,据观察、了解,有的学校班级一份报纸也没有,学校阅览室的图书、杂志、报纸也寥寥无几;学生在初中阶段完整地看过一本小说或自然科学方面书籍的,屈指可数。初中阶段,沉重的升学压力,频繁的测试,学生哪有时间去看课外书?教师又怎敢指导学生去看课外书?而来到中职学校,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学生何必看课外书?教师何必指导学生看课外书?试问,有这个必要吗?二是没有书写的习惯。上课时,你就能看到,没有几个学生在课本上做笔记的,有的甚至笔都不愿拿出来,也许本来就没有笔。一个学期下来,课本还是蛮新的,上面除了自己的姓名或明星的名字,其它什么都没有。有,也与学习不相关。日记、摘录本?想你都别去想。“学生没有这些是正常现象,有,反而是不正常现象”,这不是笑话,而是事实。

三、医治药方

总原则:真,真实,实在。要立足于学生实际,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实施途径:

1.“低入”法。其含义是从低处入手,以基本的、敏感的、开放的问题链为切入点,达到人人可写、可以写好、在写中有所发现的效果。如针对学生不愿写、写作没内容、抄袭作文的状况,让学生“临摹”作文——抄写教材中自己喜欢的课文,几周后,到教材之外找“帖子”——临摹名家名篇。临摹写作人人可做,且能做好,学生稍稍踮起脚就能触摸到“果子”:作文的问题链。临摹作文的目的:让学生“动”起来——写,在临摹过程中,扩大知识面,积累素材、感情。学生在选“帖子”、临摹时,扩大了阅读面,下意识中培养了阅读的兴趣;同时调节了学生同作文的对立情绪,缓和了“两者”的关系。

2.“写实”法。其含义是要求学生写现实生活的人和事、物和景。学生写自己所想、所见、所闻、所感,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是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写,把自己生活当中经历过的、激动过的、感受最深的事情写出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可是我们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只是挂在嘴上,而没有具体地指导学生怎么去写生活,作文脱离了学生实际,脱离了生活,学生望“文”生畏,无从下笔。“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栩栩如生,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它让学生有“话”可写。

3.激励法。激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的方式有:第一,找闪光点。学生的作文即使写得不怎么好看,甚至只有几句话,也要找找其中的“亮点”,表扬表扬。第二,取缔“不及格”的字眼。作文分两级,好的A级,次好的B级,其它的不写级别,只有评语。讲评时,印发由优秀作文、优美语句、优美段落、上面注明“作者”的讲评稿。这样,表扬的面积大,让不少同学都有“荣耀”感。它出自学生之手,贴近学生生活,同学喜欢看。有的同学看到好的,还会读出来。讲评时师生共同评析,互动效果很不错。第三,评语激励。评语,是师生之间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对学生最初的几次作文,教师的评语十分关键,它能影响学生以后的写作,甚至一生。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即使写了几句话,也要给予鼓励。在教师眼里,这是短的、不合格的,但它是学生的心血,他能交作文已很不容易,教师何不用宽容的心对待呢?我会用“增加法”激励。如第一次某同学写了50个字,我会写道:下次写作时,能写到的80个字吗?达到了,不吝啬“A级”。评点作文,要尊重学生,语言、语气适度,讲分寸,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

4.“写读”法。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阅读习惯。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两个好习惯:第一是书写习惯。“低入”法阶段,就要求书写清洁、工整。学生内容选得好,但书写不符合要求的,降为B级,反之是A级。学生在临摹时,都努力向A级目标靠拢。一个学期后,其它各科的教师都能感觉到,学生做的作业“好看”了。第二是阅读习惯。临摹教材外的名家名篇,是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读课外书。临摹也有要求,凡临摹同一文章,不能得“A级”,就是要求学生多看、博览。班级订有《作文评点报》、《中学生报》,同学们都争着抢着阅读,希望在第一时间看到好文章,为己所用,其他同学就要从别处找了。渐渐地,同学们喜欢看报纸,到图书馆、阅览室借书、杂志看了。此外,我还要求学生每学期看2—3本书,一本是小说,另一本可以自选,以此拓展学生视野,感受社会、人生,丰富情感。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引用了奥修的一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会被忘记了。”当教师设计的方法、手段、情境适合学生时,学生写作的状态、表达的欲望就能被激发出来,“忘我”地写作,并写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