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针结合神经阻滞治疗躯干部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围针结合神经阻滞治疗躯干部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李旅萍

李旅萍(广东省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惠州516002)

【摘要】目的观察围针结合神经阻滞治疗躯干部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90例躯干部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围针结合神经阻滞)、阻滞组(神经阻滞)和对照组(单纯药物)。疗程为10天。结果研究组治愈率为36.7%;阻滞组治愈率为23.3%;对照组治愈率为10.5%,经统计学处理,P<0.05,研究组优于阻滞组和对照组。结论围针结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显著。

【关键词】带状疱疹神经阻滞围刺

【中图分类号】R75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8-0151-02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常见病。该病多发于老年人,发病迅速,痛势剧烈,可为烧灼痛、刺痛、搏动痛、或电击样疼痛。缠绵难愈,或病后遗留疼痛。该病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日常生活及心理健康。

1.病例来源

将拟纳入临床观察病例按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研究组、阻滞组和对照组按1:1:1的比例分为三组:研究组(针灸+神经阻滞组)、阻滞组(神经阻滞组)和对照组(纯药物组)各30例,共观察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l8~82岁,平均56.50岁,>50岁53例;病程1~20天。胸背肋部81例,腰腹部9例,均为单侧发病。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皮疹发生部位和就诊治疗时间,经正态性检验,三组年龄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检验的P>0.05,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经方差齐性检验,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部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

2.研究方法

①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确诊。

②纳入标准:①符合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②病人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③18~75岁住院病人或门诊病人,性别不限;④愿意接受针灸及神经阻滞疗法的患者。

③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②孕妇、凝血功能障碍、穿刺部位感染者;③不同意或不能配合治疗者;④有神经阻滞禁忌证。

④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疗效评定: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v(2)疼痛程度评定: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分为0~10分;0分代表无痛,10分为主观感觉剧烈疼痛。3个月后VAS评分大于3分,仍需服用镇痛剂者,判定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3.实验方法

①方法:

阻滞组:神经阻滞治疗时针对受累神经及皮损部位,选择相应的神经节(支、干、丛)行神经阻滞术,胸肋、腰部采用椎旁、肋间等神经阻滞。

研究组:神经阻滞前,用围刺法治疗。

对照组:采用口服阿昔洛韦。

所有患者接受指导前,学会使用疼痛评分卡尺进行疼痛评分。

②统计学处理: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和组间对照。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显著性检验用t检验,不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adit分析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③随访:分别随访3个月,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和/或后遗神经痛发生。

4.治疗结果

见表1~表2

表1临床疗效例(%)

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

研究组3011123196.736.7

阻滞组30713639023.3

对照组303812776.710.5

由表1可见,经卡方检验,研究组和阻滞组总有效率P>0.05,无显著差异;研究组和阻滞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为P<0.05,说明研究组和阻滞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治愈率分别与阻滞组和对照组相比,均为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研究组疗效优于阻滞组和对照组。

表2三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例

组别VAS总分

研究组治疗前7.73±1.51

治疗后1.16±1.20

阻滞组治疗前7.70±1.71

治疗后2.1±1.39

对照组治疗前7.71±1.61

治疗后4.45±1.39

由表2可见,治疗前三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值均>.017,比较可知并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对照组的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17),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

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潜伏在神经系统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复活引起。VZV既是水痘又是带状疱疹的病原体,属于嗜神经及皮肤的疱疹病毒,只累及人。这种潜伏性可导致反复发病。与中医先有正虚邪蕴、复感毒邪的本虚标实观点一致。

阿昔洛韦是治疗带状疱疹的首选药物。阿昔洛韦进入病毒感染细胞后,与脱氧核苷竞争病毒胸腺嘧啶激酶或细胞激酶,药物被磷酸化成活化型阿昔洛韦三磷酸脂竞争病毒DNA聚合酶,从而抑制病毒合成[2]。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针刺疗法可以通过细胞的生物应答反应产生免疫功能[3],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4],提高免疫机能,消除炎症,缓解疼痛的效果;增强其屏障机能而抑制炎性物质渗出,促进新陈代谢,消除疼痛因子,有效阻断邪气的扩散,促进损伤神经修复。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63—164.

[2]谭春明.止痛饮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2例[J].陕西中医,2004,25(6):499~500.

[3]赵艳霞.针刀医学与“酶通道”理论研究[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21(3):7.

[4]王文远.中国平衡灸疗学理论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