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圪”字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圪”字研究

赵丽芸尹东阳

赵丽芸尹东阳(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中图分类号:H1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5-0135-02

摘要:“圪”字的应用,是晋语最突出的方言特征之一。本文将从“圪”字分布、来源、读音、结构特点、性质、语法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各家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言各家之长。

关键词:“圪”;“圪头词”

近几年来,晋语的研究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那么什么是晋语呢?李荣先生给晋语的定义是: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5]韩沛铃将晋语定义为:着眼于语言,指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在地域上包括陕北19个县市,河南、黄河以北17个县市,以及内蒙古西部和东部与河北交界的部分县市,不包括山西境内汾河片。[6]而“圪”作为晋语最突出的方言特征之一,在几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呈现,下面我们着重来研究一下“圪”的六个方面的特征。

一、“圪”字分布

对“圪”字的分布,历来意见比较统一,基本没有争执。

“圪”头词指的是双音节或多音节中第一个音节为“圪”,以“圪”为构词材料的词。王鹏在《晋语区“圪”头词比较研究》中认为“圪”头词在山西、陕西、河南、河北以及内蒙古都有广泛的分布,并且内部具有惊人的一致性。但除了山西之外,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的“圪”头词由于受北方官话方言的影响,除了具有晋方言的典型特征外,还表现出晋方言与官话方言相互影响的特点。如在词的类型上,河北、陕西、河南晋方言区的象声词很少,甚至在有些地区完全消失。

二、对“圪”字的来源

对于“圪”字来源,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总结下来,有下面几点。

有的学者认为“圪”与上古复辅音声母有联系。《评第一批出版的山西方言志》中指出:“‘圪’、‘不’等前缀在山西方言里很普遍,有时这些前缀似乎和上古复辅音声母有联系。”[7]

一些学者认为“圪”是从少数民族语言中吸收进来的。《晋方言里的“圪”字》中指出:是古晋地区随着民族融合而进行的语言融合的产物。[8]

而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晋语中的“圪”头词来自上古的分音词,《河北工程方言中的“圪”头词》大胆地提出了“圪”头词来源于民间反切的观点。《晋语词汇双音化的一种方式:加“圪”》中认为“圪”的产生是汉语词汇双音化的一种方式。

三、“圪”字读音

对“圪”字读音的意见比较统一,学者认为应该读入声,入声分阴阳的地区,一般都读阳入,声母都读[k],而且加入声韵尾,这是读音在扩散过程中经过语音互相影响后的结果。

四、“圪”字本字

至今只有《“圪”非词头辩》中对“圪”本字有所论及,指出“圪”不只是一个本字,分别有“隔”、“疙”、“屹”、“纥”、“核”、“胳”、“柯”等本字,使我们认识到“圪”的本字的复杂性。

刘育林在《晋语词汇双音化的一种方式:圪》中对圪的本字提出了几种看法。

1.“屹”字为联绵词的前一个音节,它与后一个音节结合起来表达一个意思,音义一体,不能分割。“圪蹴”即属此类。

2.“圪”为分音词的前一个音节,取其声母与后一个音节的韵母声调相拼,便是与这个分音词意义相同的单音节词。如“屹榄”――杆即属此类。

3."屹”原有本字,它是这一本字较古读音的同音替代字,“屹针”即属此类。“屹”原本为“棘”,“圪针”就是“棘针”。

4.“屹”字是表音字,是晋语词汇双音化的一种方式,起协调音节的作用。例如:屹弯:弯曲(形容词),屹瞪:瞪(象声词)。

五、“圪”字的结构特点

“圪”作为表音字头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学者对结构特点并没有异议,可见“圪”头词在晋语内部的一致性是很强的,下面简单介绍这五种结构。

1.由“圪”构成的名词类,其结构有四种:

圪A式:如圪蛋:跳蚤圪台:台阶

圪A子式:圪肘子:胳膊肘儿圪窑子:墙壁、山坡挖的洞

圪A儿式:圪台儿:台阶圪枝儿:较细小的树枝

A圪B式:土圪拉:体积较小的地块土圪堆:小土丘

2.由“圪”构成的名词,均可以表示比较小的意思。

3.由“圪”构成的动词类,其结构有两种:

圪A式:圪吵:争吵圪捣:捣蛋

圪A圪A式:圪煮圪煮:煮圪吵圪吵:吵

圪A圪A式是圪A式的重叠,可以由圪A式来代替,表示动作短暂,或程度较小的意思。

“圪”字构成的象声词表示物体发出的声音,重叠式表示声音的持续不断。

4.由“圪”构成的形容词,有七种:

圪A式:圪料:形容物体弯曲不直;指人品行不正;绳索等物纠结在一起

圪AA式:圪弯弯:形容弯曲圪温温:形容微温

圪圪AA式:圪圪嚷嚷:形容说话不流畅,不清楚

A圪BB式:胖圪墩墩:形容小孩或小动物很胖很可爱

圪A圪B式:圪支圪瘩:一块一块的,形容凹凸不平

圪ABC式:圪出打蛋:形容纸张,面料有皱纹,多用于贬义

AB圪C式:瘦圪麻筋:形容非常瘦

5.由“圪”构成的量词,其结构有两种:

圪可省略式:圪堆:一圪堆土圪截:一圪截木头

圪不可省略式:圪撮:一圪撮粉末圪都:一圪都蒜

“圪”字构成的量词一般表示少,模糊性的计量单位。

6.由“圪”构成的象声词,其结构有两种:

圪A式:圪吱:开门等的声音

圪A圪A式:圪吱圪吱

六、“圪”字的性质

因为“圪”在“圪”头词中起着不同的构词作用,且“圪”是一个同音替代字,因此“圪”的性质比较复杂,对它的性质的研究也有所争议,且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圪”为表音节字,是不表义的入声音节。(侯精一,1999:温端正,1997;刑向东1995)。

(二)“圪”为构词语素,是只起构词、构形作用的词缀,主要作词缀、中缀(乔全生,2000;王临惠,2002)。

(三)对不同的“圪”头词要区别对待:将“圪”一律看作词头是不对的,“圪”头词是长期以来圪音化的结果(白平,1988)。晋语中真正的圪头词只有两类,一类是构词语素,有一定的词汇和语法意义,但是这个意义已经虚化。另一类为温端正所说的“不表义入声音节”(白云,2005)。马文忠(1995)将晋语中圪头词分为三类:实语素、虚语素、非语素。

七、“圪”字的语法功能

乔全生在《晋方言语法研究》中指出:“‘圪’所构成的不同词性在语法功能上大多没有体现出什么特殊之处。”从上文各家对其性质界定的观点来看,学者们一般认为其语法功能已经虚化殆尽,所以这方面的论述就相对少一些。集中对圪头词语法功能进行论述的主要有乔全生(2000),另外,杨俊芳(《长治方言的“圪”》,语言与文化研究,2007),张晓虹(《焦作方言的“圪”前缀》,焦作教育学报,2002)等对单点圪头词的语法功能也做过简单论述。

一般认为语法功能主要体现在构词和构形两方面,“圪”的构词作用主要体现在“圪A”式上,构形体现在重叠式上。

1.“圪”的构词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1)同一语素前不加“圪”表义有别。如“蛋”指各种禽类的蛋,“圪蛋”指小而坚硬的圆形物。

(2)转换词性,个别动词加“圪”后变为名词。如“扯”是动词。“圪扯”是名词,指一种食品“拉面”。

(3)“圪”缀词中的附缀成分有些必须加“圪”才能说。如“渣”是不成词语素,加“圪”成为“圪渣”才能说。

2.“圪”的构词作用主要体现在重叠式上。

形容词词根重叠,有加深程度的作用,如“圪腻腻”形容油腻的程度深,动词重叠表示动作的反复和短暂,如“圪眨圪眨”表示眼睛快速,反复地眨。

但是语法功能方面有争议的是动词前动词前“圪”字的语法性质问题。张瑞《浅议武乡方言里的“圪”》,认为“圪”在动词前带有副词性质,或者就是副词,理由是这类“圪”在动词前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短暂性或小量的反复性。但王临惠(2002),刑向东(1995)反对这种看法,认为“圪”不能表示词性,通常作词缀,有时作中缀。

结语:

众多学者都对“圪”字有过各个方面的研究,但是还有一些方面研究的不是很全面,如“圪”的扩散以及语法功能,这些都对我们日后研究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慎,晋语“圪”研究述评[J],安康学院学报,2010.

[2]张宁,从“圪蹴”看长治方言表音“圪”的特殊用法[J],语文学刊,2010.

[3]王鹏,晋语区“圪”头词比较研究[J],语文学研究报,2009.

[4]刘艳平,晋语圪头词研究综述[J],语言应用研究报.

[5]温端正,方言与俗语研究[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3月第3页.

[6]韩沛铃,晋语独立研究综述合肥大学学报[J],2006年8月,139页.

[7]沙加尔,评第一批出版的山西省方言志[J],语言研究,1987.

[8]白云,晋语“圪”字研究[J],语文研究,2003.

作者简介:

1.赵丽芸(1987-),女,山西忻州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方言学。

2.尹东阳(1986-),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词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