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座大桥“铺就”院士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1-21
/ 1

20座大桥“铺就”院士路

谭新杰梅莹

院士简介:秦顺全,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事大型桥梁的设计、施工、科研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湖北省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

“我只是领了个头而已。”

24岁,进入中铁大桥局开始了自己的“造桥梦”;白沙洲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天兴洲长江大桥……23年来,他组织设计建造的20座大桥傲然屹立,获得的国家级奖项不胜枚举。46岁,就成为中国工程院桥梁设计方面的第七位院士。不过,谈起这些,他很谦虚地把功劳全记在了团队的力量上。“能评上院士,我自然感到很高兴。从研究生毕业开始,已经做了23年的桥了。获得这个荣誉,是对我过去23年来工作的肯定。”他说,“在大桥局,在我的身边,有一个很好的技术团队,获得院士也是对这个团队的肯定,我只是领了个头而已。我后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更多的工作要做。”

“我非常非常喜欢桥。”

只有说起“桥”,他的眼里才闪烁出激动的光:“我非常非常喜欢桥,愿意终生与它为伴。”

上大学时,秦顺全学的是铁道工程,但最后他却选择了桥梁工程作为硕士学位的主攻方向。“不知道为什么,我就对这些横跨江面的庞然大物充满了兴趣。”刚参加工作时,他跟着设计人员一块跑工地、画图纸;现在作为大桥局的总工程师,秦顺全仍不时要去未完工的桥梁施工现场转转。“我既不聪明也不勤奋,就是凭着对桥梁的热爱,一路走到了今天。”秦顺全说。关于造桥,他也没有什么人们想象中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我从来没有感到过什么重大的挫折,因为我爱桥,所有关于它的一切,都充满了乐趣,这其中也包括了失败。”

从长江到大海寻找“桥魂”

“如果非要说最喜欢的,那就是天兴洲大桥。”说起天兴洲,秦顺全就像说起最让自己骄傲的孩子。“它采用了我们自主创新的三索面斜拉技术,在世界上都是最先进的成果。”在桥梁的分阶段施工计算中,过去主要采用德国的“倒退分析法”,而他找到的“无应力状态量”,可以使斜拉索安装、吊机移动、混凝土浇灌等等工序全都同步施工,减少了一半的人工和时间成本。从此,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斜拉桥造桥技术。

解决了长江上建桥的难题后,秦顺全又把目光转向大海。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了海上长桥非通航孔桥整孔预制整体运输、整体架设技术。“以前建桥都是把材料拉到工地,然后再按部件拼装,而现在,我们可以直接把部件在工厂里拼装好,再拉到施工现场。”秦顺全说,这样既节约了时间,也保证了工程质量。“中国是一个桥梁大国,绝不缺领先于国际的造桥技术,但要造桥技术全面创新,还需要更大的努力。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推进桥梁建造技术的发展,我们才能找到‘桥魂’。”

摘自:《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