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 2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殷钊

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针灸科江苏常州213000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针灸治疗;作用机理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学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多由经络气血亏损,风邪外袭,阴寒凝滞而成,以虚实夹杂、痰瘀互结为特征,针灸疗法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已被证实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肯定的疗效,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对细胞因子的作用

细胞因子(CK)在RA的病理过程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RA患者滑膜细胞及滑膜组织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参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1]。如IL-1(白细胞介素-1)、IL-6(白细胞介素-6)、TNF-α(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升高,这些炎症介质可增加微血管壁通透性和趋化作用,激活炎症细胞,促进PGE2(前列腺素E2)产生,导致胶原降解,骨质破坏。这些炎症介质属于致痛性物质,可引起红、肿、热、痛等临床症状。而人体痛觉感受器是游离神经末梢,被认为是一种化学感受器,当机体受伤害性刺激时,前列腺素、白三烯等致痛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产生冲动至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痛觉[2]。

2对神经肽类物质的影响

神经肽是神经纤维产生、储存和释放的调节因子,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重要的共同介质之一,也是免疫调节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刺可影响肽类物质的释放和表达而起到镇痛作用。针刺治疗炎症痛研究显示,针刺能促进炎症局部内源性阿片肽β-内啡肽和亮脑啡肽合成和释放增加,而使P物质含量下降,进而减轻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实现局部镇痛,同时引起中枢前脑啡肽mRNA表达和亮脑啡肽释放增加,实现中枢镇痛,此结果提示针灸可以通过增加内源性阿片肽(即通过增加LEK中枢神经递质作用),调整免疫功能,并参与RA患者的镇痛。

3对皮质醇的影响

皮质醇在操纵情绪和健康、免疫细胞和炎症、血管和血压间联系,以及维护缔结组织(例如骨骼、肌肉和皮肤)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功效。Neec等研究发现,RA患者皮质醇峰值的相位前移可能与皮质醇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节律改变有关,并可能与RA患者关节晨僵的出现有关。黄氏[3]等人以灸刺疗法治疗实验性RA(AA)大鼠,研究发现:灸刺组大鼠关节肿胀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并且灸刺组大鼠皮质醇明显高于模型组,提示“皮质醇水平的升高参与了实验性RA的抗炎消肿作用”。

4对免疫因子的作用

免疫球蛋白是体液免疫的物质基础。补体是一种非特异性体液免疫因素,且有扩大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重要作用。IgA免疫球蛋白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的增高是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雒氏将4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RA模型组、药物对照组和膏肓灸法组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按文献方法造模。药物对照组每次给予埏痹冲剂0.56g,1日3次;膏肓灸法组每日治疗1次。10d后检测结果。结果:膏肓灸法组和药物对照组血清IgG、IgA含量明显降低(P<0.05),膏肓灸法组疗效低于药物对照组(P<0.05);膏肓灸法组和药物对照组对RBC—C3bR的升高作用明显(P<0.05),均能降低RBC—IcR(P<0.05),膏肓灸法组疗效低于药物对照组(P<0.05)。以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能降低IgG、IgM、IgA水平,升高补体C3水平,证明针刺对RA患者的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良性的调节作用。

5艾灸纠正炎症时自由基代谢的紊乱

自由基介导的过氧化损伤是引起RA的重要原因之一。张晓岚通过检测l18例RA患者和56名健康对照者血浆PON一1活性、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循环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晚期蛋白质氧化产物(AOPP)水平,分析PON一1活性与氧自由基代谢水平的关系。结果发现RA患者血浆PON一1SOD、GSH—Px活性分别为(122.2±24.1)kU/L、(78.2±21.3)kU/L、(156.4±32.2)U/L,低于对照组(P<0.01)。ox—LDL、AOPP、MDA水平分别为(832.0±256.2)L、(342.3±118.1)ixmol/L、(16.2±6.4)~mol/L,高于对照组(P<0.01)。RA患者血浆PON—1活性与GSH—Px、SOD呈正相关(r:0.781,P<0.01;r=0.702,P<0.01),与ox.LDL、MDA、AOPP呈负相关(r=一0.721,P<0.0l;r:一0.789,P<0.0l;r:一0.679,P<0.01)。说明RA患者血浆PON一1活性降低,PON一1可能通过降低抗氧化能力机制参与了RA的病理生理过程。Pasquie等和Marklund等报道RA患者外周血多形白细胞中SOD活性和滑膜中SOD活力下降或相对不足。这说明RA患者存在自由基代谢紊乱从而认为对RA患者做SOD检测有助于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小结:大量实验表明,针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调节归根到底是通过各种分子,经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控,最终作用于免疫系统。

参考文献:

[1]李巧林,樊斗霜,牛彦红.细胞因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作用.甘肃医药,2014,33(11):847-849.

[2]王进军.针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之消炎镇痛作用机理探讨.时珍国医国药,2006,(3)

[3]黄迪君,余曙光,韩哲林,等.麦粒灸对实验性RA大鼠局部组织炎症递质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2002,21(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