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学生科学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学生科学发展

陈燕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一轮课改的推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必须从以前的“以考为本”转变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全体;全面;个性;知情意行协调;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G3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36-3619(2009)10-12-024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刻学习和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下面我从以上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切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学生科学发展。

1.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教师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立场、角度、利益出发去设计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为此,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学生我们教师一样,是独立的个体,是享有人格尊严的、具有独立意识和思维的个体。他(她)不是接受知识的机器,更不是老师的附属物,老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其次,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品德教育更是以育人为目的的,思想品德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讲解传授过程,更多的是文化传承、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过程。所以,作为思想品德老师应该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和对话,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用真诚的、由衷的、自然流露的、真实生动的、不加修饰的语言去唤起师生之间的理解和共鸣,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打开学生的窗户,这样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再次,放活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在讲责任这一课时,书本上有这样一个案例:公交车上,一小偷偷了乘客的钱包,该失主要求把车直接开到派出所,这时车上的乘客意见不一。如果你当时就在车上,你会怎么办?有同学说:“不同意,因为这样会耽搁我的时间。”有的说:“将小偷痛打一顿,让他接受教训和惩罚。”有的赞成将小偷送派出所。也有的说不发表意见,见机行事。我没有对四种答案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四个组分别讨论四种答案对自己、乘客、小偷、社会的影响,再根据影响让学生自己做出判断,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为什么。最后,大多数同学们对第三种答案推崇,因为这种做法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也对自己负责。要是以前,这个问题就到此结束了。不过,此时我发现有个别学生在下面闹情绪了,我问他怎么了。他说:“要是那样的话,我可能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可能和别人的约定不能守时了,可能……”这时我意味深长地说:“对呀,就是我们前面学过的承担责任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就是代价呀!”学生一听,恍然大悟,终于找到了说服自己的理由,解开了心结。所以,我认为以学生为本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要允许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和精神自由,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真正搞清楚学生的所想、所惑,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生活上的实际问题,纠正学生的心里偏差,行为过错,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全面的发展观

素质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所以我认为坚持全面发展观必须一是教育教学为全体学生服务,二是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三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1服务全体学生。

教师服务的对象有一个共性------学生。老师在传播爱的时候,要将爱毫不吝啬地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要平等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维护每一个学生的合法权益;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态度要保持一致,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感情,偏袒、鄙视学生,批评和表扬要恰到好处;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品行、相貌、调皮、听话、家庭等对他在某方面的缺点放松乃至偏袒,或对他在某方面的优点不以为然,甚至故意抹杀;服务全体学生就是要求我们老师不戴有色眼镜看人,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处理问题不偏不倚。

2.2因材施教,发扬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种不同的个性”。的确,每个学生的学习的习惯、能力、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搞一刀切,教学方法和内容要有针对性。应该让课堂成为全体学生展现自我,发扬个性的平台。为此,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优点、缺点、思维方式等情况。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访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对学生作出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并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和课外活动。2.创设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时,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真切切地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充分释放自己,,不受拘束,不受限制,不做作,不违心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辩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由展现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展现真正的自我。3.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课堂设计要兼顾学生的基础、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解题速度的差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这块天地里自由驰骋翱翔。课外活动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安排对应的职务及活动内容及适合的角色,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和思考,并都有所收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发扬个性,享受成功的快乐。

2.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我认为包括健康的体魄、广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道德的涵养和善良的品格,在德知体美劳等基本方面具备较高的素质。现在中考、高考都要看分数,学校考评也要看一分三率,对学生的思品测评又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所以家长老师都普遍重智轻德。如果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根本的道德和品格教育被忽视或摆在了最末的地位,那将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个社会的悲哀。有句话说的好:“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样一个老师家长眼中的天之骄子却成为社会的危险品,一颗炸弹炸掉了五个年轻的生命和五个本该幸福的家庭。作为教师应该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做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思想品德教师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如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传授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正义观、荣辱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协调人际关系、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博爱之心、宽容之心,爱国之心,责任之心,廉耻之心。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进取的拼搏精神,乐观向上的处世哲学,开朗大方的个性,宽广坦荡的胸怀,不畏艰难的韧性和耐力。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人性基础。

3.协调发展观

协调发展观在一个思想品德教师看来,是指学生自身的协调发展,主要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相互协调。“知”是指认知,是个体认识世界的心理活动。“情”是指情绪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世界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意”是指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调节行动努力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行”是指行为,是个体外观的反映。“协调发展”是指依照知、情、意、行顺序展开,而又逆向强化,四者同步并行,相互影响、交替发展,推动学生个体健全人格的形成过程。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有这样一位学生,中考思品考试得满分,但平时上课时如果自己听懂了,就会有意扰乱课堂秩序,影响其他同学听课。如果有同学上课回答问题答错了,他经常会在课堂上大声讥笑挖苦别人。因和某同学有矛盾,他会将别人的书、眼镜藏在该同学的抽屉里,然后嫁祸于该同学。妈妈每个礼拜都要到校替他整理抽屉。在家里,稍有不顺心就会对家人乱发脾气。你和他讲道理,他比你更懂,而且也能主动承认错误并保证改正,但就是做不到。他既是思品考试的巨人又是行动的矮人。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思想品德教育没有能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思想品德教育还停留在灌输抽象的教条和空洞的大道理上,空洞的说教与实践分离,学生没有真情实感,导致认知与情感脱节,导致了学生情与意的苍白与脆弱,使得知、情、意、行相互脱节,这样学生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思想品德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创设情境,以情感人,达到知情统一。如在讲责任一框时,我将5.12大地震抗震救灾画面进行剪辑,然后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我发现教室里很安静,好多同学流泪了,他们为受灾同胞伤心,被抗震救灾英雄的义举感动,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课后主动为灾区捐款3000多元。这样既让同学加深了对责任的理解,体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温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同情心、利他心及扶危济困的责任心,将知识内化为情、意,又将情、意付诸于具体的行动,真正做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教师要带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能够尝试解决问题,实现认知和实践的统一,促进学生协调发展。

4.可持续发展观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中“面向未来”不仅意味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建设未来,还应理解为教育要面对学生未来发展负责,让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局限于学生取得好的卷面成绩,不能以把学生以高分送进重点高中为目的和落脚点,应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些基础包括健全的人格、适应社会的能力,智慧的积累及创新精神,而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创新精神已成为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作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上要启发学生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不唯书、不唯师、不唯标准答案;努力创设让学生思考、表演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心理安全,心态开放;思考积极,思维活跃;大胆质疑,积极释疑;鼓励挑战,张扬个性,允许异想天开,甚至“痴人说梦”,让创新的火花随时迸发,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想象、大胆创新的广阔天地。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教育要为人民服务”,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要求教师确立就是服务者的观念。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