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分五色”释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墨分五色”释评

陈宇

中国艺术研究院

“墨分五色”之说首次出现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用墨》:“夫阴阳陶蒸,万物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飏,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回到提出此说法的语境和社会风尚中可以更好地认知其意。

张彦远在此强调描绘物象要得其意,如此五色便可在墨色中体现,倘若单纯注重物象之色,便失其意。墨里有很多不同变化,浓墨、淡墨、干墨、湿墨,在纸上呈现的效果都不一样,和色彩一样丰富,墨里也是有很多色彩的。中国山水画由金碧山水发展为水墨山水,在绚烂之极后归于平淡。王维和张璪的水墨山水实践,王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和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们的山水画不再是一味追求客观地写实物象,而是从重形色到注重对笔墨中的意境的追求,经笔墨而直抒胸臆。

谢赫的“六法”提出“应物象形”,宗炳《画山水序》“以形写形”,张彦远“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立于本意,而归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都强调绘画离不开具体的形,没有形就没有绘画。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可以看出这期间发生的转变,“不止于求其形似”而使形与色居于笔墨意境之后。盛唐以后李思训的着色山水,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审美追求以及庄学背景下的山水精神,随着对老庄学说的推崇,对老子“玄之又玄”,庄子“五色乱目”,“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境界的认知,此时萌生的的水墨山水画通过单纯而又变化无穷的水墨作为表现形式来传达对山水自然精神的理解。这其中运用的笔法、墨法,水法,倘若能够真正体悟到中国画笔墨语言,这便是墨分五色的要义所在。中国传统笔墨语言所倡导的高境界,就是畅意传神的自然真情,需要我们去认识笔墨的精神意义。

这种自由自在的绘画方式,由王维开始,到了宋代,又得到了苏东坡、文同等文人画家的提倡,已经形成很大的一股势力。文人画家因为不是职业的画家,所以对画画技巧不是特别的在意,也不用多复杂的工具,常用淡墨,像写书法一样画他们喜欢接近的大自然,石头、竹子、梅花等题材特别适合也很容易表现和发挥好笔墨的特质,借此表现文人品格的高尚和意境的高远。而到米芾,米友仁的米家山水,开始用水墨渲染的方法渲染出云的流动以及云雾中的山水。这是给日常生活中大自然的真实的色彩笼罩的一片情感的色彩和自然的色彩,是一种雨和雾的一种自然氤氲变化形成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恰恰是可以通过水墨的浓淡和自然的流动来表达出来的。

元代的赵孟頫是文人画中,诗、书和画三样结合的最好代表,和一般的文人画家一样喜爱自然界的朴实清净的东西,发挥毛笔的书法特质,追求在“自然“”随意“中呈现笔墨特别的趣味和较高的意境。元四家”聊写胸中逸气“,“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但求意气,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他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正确领会文人逸士的言语本质。文人士大夫用最纯粹的笔墨表达对于理想、抱负、自然世界的这种山水情怀,花鸟鱼虫的这种自然的生命的这种热爱。这也是审美的一种“回归”,而且这种回归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画家从单纯的追求技法而上升到了独立文化审美思考的高度,这是画家不断地自我人文沉淀的一种表现。在作品的水与墨、墨与墨之间的动静、虚实对比之中,凝聚画家附属的一种对生活的思考,是画家细微地感受自然、热爱自然的真挚之情。此时注重回归水墨本身的视觉功能,形成了一种质朴雅拙的格调,提升了水墨表现的纯度,体现传统文化精华又具时代气息。

于是,明代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将南宗文人画的地位得以确立,正式表述了“文人画”一词。水墨文人画就成为文人士大夫艺术品评的一个标准,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到了清代的书画理论家们和画家们的表述就更多了。方熏认为墨色有:浓墨、次浓墨、淡墨、次淡墨、最淡墨。华凌说是:浓淡干湿白;浓淡干湿黑,如果加上白,就变成了六彩。所以就有墨分五色之说,也有墨分六彩一说,那么尽管后来的艺术家们和理论家们有不同的表述,但是表达的基本意思都差不多,有了这样一种浓淡变化,使得我们用水墨来绘画,它的变化就丰富多彩了。

曾见过有人认为在书法和青花中也讲究“墨分五色”的说法,然而个人认为这都只是套用张彦远“运墨而五色具”之语,此类说法沿袭至今,早已不是张彦远之本意。而张彦远的初衷何在?我们为何不沿着最初的动机发展?如今理解认识“墨分五色”的必要性又何在?那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出发点,态度和方法来正确理解“墨分五色”的理念?太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但是我认为关键是要抓住“墨分五色”最核心的笔墨语言的精神意义问题,不然所有的回答都是细枝末节。笔墨语言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展现,其审美表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魅力和朴素的审美观。然“笔墨当随时代”,由于时代变了,生活、情感也跟着变了,通过新的生活感受,在原有的笔墨技法的基础上,必须大胆的赋予新生命,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笔墨更有力的表达对新时代、新生活的体验与感受。

参考文献:

①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②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全六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陈宇(1994.10---)女,24岁,汉族,籍贯山东省青岛市,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系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民间美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