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双能型教师”内涵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1

“双师双能型教师”内涵综述

黄静张宁刘彦平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051430

摘要:目前“双师双能型教师”概念的内涵尚无权威定义,言人人殊,莫衷一是,已有研究大多借鉴“双师型教师”的定义。本文梳理了“双师型教师”内涵、“双师素质教师”内涵,进一步分析了“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内涵,为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内涵的确定寻求理论借鉴。

关键词:双师双能型教师内涵综述

目前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很多高校实际工作中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认定、管理及考核等方面缺乏明确的标准,造成很多困扰。本文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内涵做针对性的研究,给出了一个相对客观的定义,从而为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逐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提供理论依据。

“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概念来源于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双师型教师”的提法。随着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双师型教师”的提法从最开始的职业教育领域逐步扩展至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也日益丰富,其概念的表述也从开始的“双师型教师”逐步嬗变为“双师双能型教师”以及“双师素质教师”等。这种双重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视。当前,教育界“双师型教师”“双师双能型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等几种提法共存并用,而“双师双能型教师”是则是一种主流提法。目前“双师双能型教师”概念的内涵尚无权威定义,已有研究大多借鉴“双师型教师”的定义。

一、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研究成果

“双师型教师”是出现最早的一种提法,对其研究的历史比较长,其成果也比较多,也有较大的深度,不仅有从个体层面对其作出界定的,而且有从群体层面对其作出界定的。

1.从个体层面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

从个体层面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有多个角度,强调的重点有所区别,较为成型的有以下四种:

(1)“双职称说”。

(2)“双资格说”。

(3)“双能说”。

(4)“融合(综合)说”。

2.从群体层面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

与对“双师型教师”个体层面研究关注教师个体不同,群体层面研究的关注对象是整个教师队伍的构成,主要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行揭示和规定,强调师资队伍构成方面的要求。持此观点者认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中应有校内既能承担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的专任教师,也有从外校或企业聘用的专业技能型兼职教师;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教师,也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或实践教学的教师。

二、对“双师素质教师”内涵的研究成果

“双师素质教师”的提法和解释,较权威的见诸于教育部教育厅2004年《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该通知明确指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中级(或以上)的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

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从事工作活动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己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该通知对高职高专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界定对“双师双能型教师”内涵的把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对“双师双能型教师”内涵的研究成果

“双师双能型教师”内涵的研究,是对“双师型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内涵研究成果的继承和深化。对“双师双能型教师”内涵认识的成果大体可归纳为三类:

一是“双证说”:即具有教师系列和非教师系列的职称证书或资格证书。

二是“双能说”:即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具备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

三是“融合说”:即在具备“双证”的同时具备“双能力”。

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融合了“双证”和“双能”,更为合理。综上所述,“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内涵不仅涵盖“双证”,还涵盖“双能”。“双师双能型教师”在具备“双证”的同时,必须具备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后者是“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内容、实质,前者是“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能力获得社会正式认可的形式或表现。

参考文献

[1]贺金凤具有高工专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模式研究[J].纺织教育,2004,(2):19。

[2]白兆盈谈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2,(2):61。

[3]姚贵平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30。

[4]王继平“双师型”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J].中等职业教育,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