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理论依据的梳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3

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理论依据的梳理

李果煜

李果煜辽宁科技学院

【摘要】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亟须以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使大学生社会实践真正成为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本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关于教育实践的思想和理论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从中梳理适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0-0008-02

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全国的大学生提出向社会实践学习,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要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现代定义的社会实践始于1980年清华大学号召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提倡,从某种意义上讲,并没有相应的理论依据。理论是实践的方向,没有先进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低层次的。只有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梳理出科学的理论依据并以此为指导,才能科学地进行社会实践。

任何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使人类能够认识世界、适应世界并改造世界。也就是说,人要通过人类活动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既通过“行”来“知”世界,通过“知”来适应世界,进而再通过“行”来改造世界。认识问题在中国先秦时期就已引起哲学家的重视,《左传?昭公十年》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的说法,《古文尚书?说命中》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观点,这证实了中国哲学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知行范畴。西洋哲学自始迄今都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和核心的,所以能够指导实践的教育理论,离不开知和行、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理论。

一教育与社会实践关系的历史与发展

每个社会阶段的人类教育活动都存在着社会实践活动。只有深刻地认识到各种教育思想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才可能对各个时期各国的教育理论有科学的认识。

1.原始社会的教育与实践

原始社会没有专门的学校和专职教师,教育同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也没有阶级性。教育方法简单、原始,可以说不存在教育理论。

2.奴隶社会的教育与实践

奴隶社会产生了学校,促进了教育理论的萌芽,它以教育思想的形式,结合在哲学、政治、伦理之中,体现于诸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有关著作,但单独的教育理论体系还未形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不同层次的统治者。古巴比伦、古埃及人、古罗马帝国按照社会上的需要设置了专业,建立了职业学校,并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效果,注重见习与实习,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进入工作。中国出现的诸子百家的教育也都十分重视知行关系的问题。孔子把学习的过程划分为学、思、行三大阶段,行就是将学用于实践。他还主张学行结合,学以致用,认为如果不能把所学知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就不算是学到真正的知识。古希腊的教育实践孕育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培育出一些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们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基础,在教学方法上重视练习与实践的作用。古希腊的教育思想只是对奴隶主阶级或自由民教育的论述,有着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也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3.封建社会的教育与实践

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其儒家思想被其弟子及后人进一步发展和传扬,并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统治者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儒家思想“重德轻知”、“重文轻实”,冷落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明末清初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颜元,对这种脱离实际的书本教育进行了极力批判,提倡“实学”和“实用”的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革新的作用。

西欧中世纪,经院哲学占主导地位,它具有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脱离了生活实际,导致了中世纪文化教育的普遍衰落。14~17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了反封建和反神学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法国人文主义教育家拉伯雷就注重生产实践,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注重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新人。他的教育思想近似当今社会提出的素质教育,其教育思想虽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它开启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先河。

在中国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知行问题的讨论与社会政治思想密切联系。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贵知不贵行”,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知难行易”。直到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哲学的知行观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可以说,在封建社会教育完全与劳动脱离了,直到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同生产劳动才逐步结合。

4.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与实践

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产生了早期科学教育思想,使得学校教育逐步与形式主义、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分离,表现出生机。但早期科学教育思想带有空想的成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并不能真正付诸实践。直到19世纪后半期科学教育运动之后,早期科学教育思想才得以实现。

科学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赫胥黎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只有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才能生动活泼,抽象的书本知识才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其科学教育思想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甚大,但却被人们长期忽视。

综上所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教育都长期为统治者服务,目的是培养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而能接受教育的都是贵族子弟,死记硬背是非常普遍的学习方法。即使存在原始的重视实践的职业教育,也只是为简单地实现农业、工业生产技术向下一代的知识传递。知行关系阐述不系统、不全面、不科学,对知识的来源及求知途径、方法和检验求知的真伪的标准问题也争论不休。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实践的理论

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资本主义发展实际,根据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实践,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并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和理论体系。

1.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阐述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首先他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同时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的缺陷。实践和认识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统一。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且每一循环内容都向更高一级发展。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说,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又是我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毛泽东同志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他主张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应用于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一贯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

2.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从奴隶社会开始,由于阶级的产生和社会分工的出现而造成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脱节。而到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时期,由于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生产过程不断更新,工人全面流动,从而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成为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列宁高度评价和更完整地概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理论的必要性,他把它看做是人类普遍和全面发展的条件,并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相结合当做共产党的行动纲领确定下来。他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列宁论教育》,人民出版社,1990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也是毛泽东在教育领域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成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总结了根据地文化教育实践的经验,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一次把此作为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提了出来。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把“一面学习,一面生产”作为抗大办学的基本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强调:“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综上可以看出,毛泽东反对读死书和空头理论的灌输,十分重视青年学生的实践锻炼。

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那怎么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怎么才能满足新的历史时期向教育工作提出的艰巨要求?”

在1994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了不能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辛勤创造社会财富,指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1995年3月1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更是以法律的形式作出了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领导集体坚持“三个面向”和“四有”教育的正确方针,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既克服了以往过分强调生产劳动的弊端,又纠正了教育体制中侧重智育,忽视德育和劳动技术所蕴含的丰富教育价值的失误。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1月17日~18日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2009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也指出:“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原理及其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有利于理论联系实践,培养有利于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981年11月召开的第38届国际教育会议通过的唯一决议,就是建议各国把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正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形式。

大学生在校学习和在社会实践就是知行的关系,而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其实质都是知与行的辩证统一,这也是能够正确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