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夏季中药贮藏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1

浅谈夏季中药贮藏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乔璐

乔璐(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1200)

【中图分类号】R9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2-319-01

中医中药是我国的国粹,中药材的夏季储存保管十分讲究。随着梅雨季节的来临,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使得那些“娇嫩”的药材容易发生潮湿霉变,从而造成损失。而中药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药物的临床疗效。为此,在中药材贮藏过程中保证药物的质量是关键的关键。夏季中药贮存中最常见的问题是霉变和虫蛀。

霉变又称发霉,是霉菌在中药表面或内部的滋生现象。中药表面附着的霉菌在适宜的温度(20~35℃)、湿度(相对湿度75%以上或中药含水量超过15%)和足够的营养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分泌的酶溶蚀药材组织,以致使中药有效成分发生变化而失效。

一些药材易霉变,霉变后应用可以致癌,含有黄曲霉素。现已发现90多种最易霉变的药材中,常用的有牛膝、天冬、玉竹、黄精、当归、甘草、百部、白术、五味子、麦冬、苍术、黄芪、桑皮、党参、天花粉、葛根、附片、山药、知母、芦根、蛤蚧、蜈蚣、土鳖虫、佛手、苁蓉等,一旦发现药材有霉气,就马上采取曝晒、烘烤,去除霉味。如果霉点严重,应予销毁报损。

夏日气温高,湿度大,是害虫繁殖生长季节,尽管中药管理人员采取了多种防虫措施,勤翻、勤晒、勤查看,但还避免不了虫蛀。虫蛀指昆虫侵入中药内部所引起的破坏作用。虫蛀使药材出现空洞、破碎。被虫的排泄物污染,甚至完全蛀成粉状,会严重影响中药疗效,以致不能使用。常见的药材害虫有:谷象、米象、大谷盗、药谷盗等。

易发生虫蛀的中药品种甚多,尤其是含淀粉、蛋白质、糖类、脂肪、烘烤、热蒸、热炒等,但易变色,利用药剂燃烧或挥发产生的毒气熏杀害虫,也常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笔者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种高温杀虫法,试用滚筒式炒药机,装进需要处理的药物,利用机器旋转翻动药物,慢慢加热,使温度逐渐升高到虫卵杀死为度。根据药物品种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措施,一般烘炒温度不宜超过60℃,含挥发油的中药不宜超过50℃。为了保证药物的纯净度,药物出锅摆晾后,要筛去药物中被烘炒死的虫卵及杂质即可收藏。经我们加工处理过的中药材有当归、元参、地龙、薏苡仁、桑椹、瓜蒌片、土元等,这些被处理过的药物不论在外观,还是内在质量上均没有明显改变。

笔者认为夏季中药贮存中最常见的问题是霉变和虫蛀。霉变因为易产生黄曲霉素而致癌,所以一旦中药材发生霉变,应予以销毁。而中药材虫蛀不影响中药材内在的质量,是可以加工重用的,笔者认为此改进方法还是可行的。通过高温把虫卵杀死,使药材充分干燥,进一步提高了药材的纯净度,一方面保证了夏日临床用药的质量,另一方面给本单位挽回了一笔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