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期提高中学生短跑运动员速度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11
/ 1

小周期提高中学生短跑运动员速度初探

曹新喜

曹新喜(常德市鼎城二中湖南常德415000)

短跑运动从开始到现在,其技术水平发展的日趋完善,训练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理论得到了深化,运动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我国中学生的短跑成绩与世界中学生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技术水平不高,训练方法不当,特别是中学生运动训练,属于业余性的,平时有比较重的学习任务,训练的年限时间周期较短,但为了参加省、市的比赛和高考出成绩,大都采用小周期集训的方法突击性训练。因此,在小周期集训训练的计划安排、手段、方法的选择与创新,训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运动成绩的提高,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尝试。

1.训练阶段的划分及内容安排

第一阶段(基本动作训练),本校运动员基本上没有一名受过正规的田径系统训练,连最简单的跑的专门练习都不会,动作非常不协调,因此本阶段以基本技术,发展协调性为主,中小运动量,跳跃为主,其目的在于提高一般身体素质,掌握正确的短跑运动技术,使队员逐步适应正规的田径训练。

第二阶段(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经过第一阶段的练习,队员有了一定的训练基础,在短跑的过程中,掌握比较好的姿势,跑的能力也相应提高,因此,运动量和强度应逐步加大,特别是踝、膝、髋、腰的力量练习,来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为以后的专项训练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三阶段(专项训练),由于以上两个阶段的训练,这一阶段是可以加量加强度,加大专项训练力度,提高专项素质,重点放在提高全程跑的技术上,使之完善培养比赛意识。

2.技术训练重点抓好途中跑实验数据表明,100m,200m,400m的途中跑的好坏,分别占整个成绩的64%、78%、87%。因此,途中跑是短跑的关键。短跑途中跑的供能特点是无氧代谢,疾跑30m后完全靠平时训练的无氧能力的水平来决定后程的速度,因此要重点抓好途中跑,因为途中跑是提高短跑速度的焦点,所以在训练中要采用因人而异,因势利导,狠抓无氧代谢的训练,在向运动员讲清技术原理,短跑供能特点和途中跑技术动作概念的基础上,采用大量的跑的专门性练习来提高无氧运动的水平,取得良好的效果。

3.速度训练要求大强度、高质量在速度训练中,决定性的条件是高至极限的动作强度,运动员必须以最大的力量和适合于他们体型的最理想的动作频率及动作幅度,尽力达到和超过他目前为止的最大速度,因此速度训练的目的,就在于突破原有的动力定型。根据这些特点,笔者在训练中采用了较大强度训练,认真抓好每次跑的动作质量,同时又相应地减少了训练数量,这样既有效地保持了速度训练的大强度,又不会出现较大的疾劳,在安排速度训练时,总的快跑量控制在1000~1500m以上,有时直至极限。

4.速度训练必须安排在竞技状态良好时进行人的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肌肉的伸展性、弹性、放松能力,技术质量和生物化学机制是构成速度的主要前提条件,所以如果队员疾劳时安排速度训练,不但以上各种因素得不到充分显示,而且神经系统不兴奋,反而生产较深刻的抑制,当肌肉弹性降低时,动作失去原有的频率与幅度,在这种状态下进行速度训练,不但对速度提高达不到促进作用,久而久之还会造成速度障碍,给整个训练带来失败,因此笔者在整个训练周期安排中,把速度训练安排在周一和经过调整恢复后的第一次训练进行,这样的安排,队员就能够得到充分的超量恢复训练,也就能表现出体力充沛,兴奋性高,提高了速度训练课的效果。

5.注意节奏感的培养在短跑训练中,良好的动作节奏是提高优异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当运动员按某一规律的节奏跑动时,会使他们产生一种韵律感,而这种韵律感既能使他们在整个跑程中发挥速度,又能使他们相对节省体力,提高兴奋性,达到技术的合理与完整,从而达到最佳的运动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