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3

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建设

鞠晓丹

——以大连路公共绿地(应急避难示范园)建设为例

鞠晓丹

(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城市灾害日益严重,有效的整合社会资源,结合城市绿地建立“平灾两用”的应急避难场所是大多数城市进行综合防治灾害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以大连路公共绿地(应急避难示范园)建设为例,从应急功能、应急设施和应急交通等方面来探讨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中应具备的防灾功能,以及如何将城市绿地功能与防灾功能有机融合,在发挥绿地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防灾救援的功能,营造真正可持续的城市绿色生态空间。

【关键词】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结合;可持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和建设量逐年增多,城市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环境的恶化也使得全球的自然灾害频发。而近年来世界各地发生的人为灾害也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正常运作,建设有效的城市防灾体系至关重要。特别是结合城市绿地建立“平灾两用”的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城市防灾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有效措施。

1.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建设原则和功能设施

1.1定义

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是为了有效的应对地震、台风等破坏性自然灾害或其它重大危害性突发事件,防御与减轻灾害事件的影响,快速有序的疏散和安置灾民,以确保灾后避难居民的安全,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同时可供政府组织开展救灾和日常宣传工作的场所。

从使用功能的角度,可将其分为室内型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建筑)和室外型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地)两种。室内型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建筑)主要由配备有应急生活保障设施的体育场馆、学校、影剧院等大型公共建筑的室内空间为主;室外型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地)主要指配有应急保障设施或临时搭设应急设施的室外空旷场地,包括城市绿地、体育场、学校操场、集散广场等。

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是指面积在3000M2以上,并配有应急生活保障设施的开敞式城市绿地空间。其中面积的限定要求,是为了确保绿地中有足够的有效避难面积,即可供避灾宿住和活动使用的开敞空间面积,包括道路广场、草坪以及可清理的灌木地被种植区等。

1.2建设原则

遵循规划,分期统筹

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应遵循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同时要整合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的要求,满足其作为城市绿地公共空间和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双重功能,并做好日常和灾时的分期统筹,以发挥最大的效益。

以人为本,安全为首

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要以“安全性”原则为首,即在确保防灾避难功能的前提下,力求最大限度的满足城市公共绿地的生态、景观、休闲等功能的需求。

平灾结合,资源节约利用

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力求做到“平灾结合”,即平时以城市绿地为主要功能,兼做城市防灾救灾的宣传的演练场所,灾难发生时迅速启动公园的避难与救援机能,双重功能有效结合。同时充分整合资源,对于设施尽量做到“一物两用”,体现“节约型社会”的原则。

生态效益和防灾效益并重

把握城市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发挥城市绿地的“绿肺”生态功能的同时满足防灾救援的需求,做到城市绿地生态效益和防灾效益并重,提升周边城市人居环境品质的同时,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安全可持续的绿色生态空间。

1.3功能和设施

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安置灾民,为周边的灾民提供避难避险的空间。为了保证这个基本功能的实施,就需要应急交通和应急设施的配备和保障,满足灾民安置于此的生活需求。同时要有相应的管理工作,才能保障灾后救援工作的有序进行。因此,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的最基本功能要素包括应急管理、应急安置、应急交通和应急设施。其中应急管理包含了应急指挥、应急通讯、应急医疗、应急物资存放供应、应急运输和应急安全维护等;应急安置包含了应急宿住、应急避险场地等;应急交通包含应急通道、应急出入口、应急停车场和应急停机坪等;应急设施则包括应急水电的供应、垃圾回收、应急厕所和应急标识等,保证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除了上述四大基本要素外,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内的其他景观要素建设也需要考虑防灾功能或者满足保证防灾功能实施的条件等,如竖向地形、绿化种植形式、植物品种选择和景观水系的设计等等。

2.大连路公共绿地(应急避难示范园)概述

2.1项目概况

大连路公共绿地(应急避难示范园),位于杨浦区21街坊,西起大连路、东至荆州路、北依长阳路、南达霍山路。规划用地面积约27051平方米。以纪念国歌在杨浦诞生的经历为主题,体现国歌诞生的历史文脉,挖掘旧上海老杨浦的风貌,弘扬区政府“三个百年”口号,进一步改善环境塑造杨浦新形象,提升杨浦区南部地区的景观品质,完善杨浦区内的绿地系统建设,为杨浦区的绿化建设创造新的亮点。同时为了推动应急避难场所系统建设工作的开展,上海市委市政府将大连路公共绿地作为应急避难场所试验点,兼有城市绿地防灾避难的功能,填补杨浦区乃至上海市在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上的空白。

2.2等级及指标控制要求

2.2.1等级标准

根据《上海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中明确的分级要求,大连路公共绿地应属于Ⅱ类应急避难场所,可以满足临时避难使用需求。但作为首个试点,经多方讨论最终明确将级别定为最高级别的Ι类应急避难场所,可满足长期应急避难得使用需求,并在此设置区级指挥中心。

2.2.2指标控制要求

根据Ι类应急避难场所的指标控制要求,建成后的大连路公共绿地(应急避难示范园)的避难面积可达2万平方米以上;避难设施的配备标准可为民众提供30天以上的短期安置;人均避难面积在2.0-3.0平方米。

2.3功能分区及设施分布

大连路公共绿地(应急避难示范园)为杨浦区提供一个能容纳约6000人的应急避难场地,辐射半径约500米,一旦灾难发生,周围居民步行约15分钟即可进入该绿地,该场所能够马上启动紧急避难救灾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周边市民的安全,有效的增强该区域城市防灾的能力及安全性。

设计时从实际功能出发,遵循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兼顾公园日常使用和灾后救援的双重功能,结合城市绿地的功能分区,切实考虑到灾害发生的实际情况和预期困难,将公园分为应急工作管理区、灾民安置区和应急交通三个区。

2.3.1应急工作管理区

应急工作管理区是整个应急避难场所的“大脑中枢”,主要起到指挥、管理和控制的作用。为了方便管理选取绿地西北角临近道路的区域作为工作管理区,必要时也可进行封闭管理。

1)应急指挥中心:结合公园的管理用房进行设置,灾时设置包括指挥中心、调度室、广播、问询、治安、医疗救护等功能。同时屋顶还可以作为应急停机坪使用,满足突发状况的紧急运输需求。

2)应急物资储备及发放处:物资是灾时灾难时作为应急物资堆放及发放处。

3)应急深井取水点:为确保灾时水源的供应,在绿地中建设两处永久性的供水设施,分别位于应急指挥中心附近和中心绿地处,为200米深井,平时掩盖起来,灾难时则开启使用,为灾民提供临时的饮用水。

4)应急供水供电车停靠区域:位于园内主要疏散通道,面积约为420M2。

2.3.2应急安置区

该区主要以安置灾民为主,是保证灾民灾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住宿和正常生活5-7天的主要区域。应急安置区包括应急宿住、老弱群体安置、应急厕所、垃圾回收区和宣传演练区等。各区间有序承接,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和方便灾民的紧急避难和日常生活需求。

应急工作管理区功能设施布局平面图应急安置区功能设施规划图

1)应急宿住区:选取开敞的且地形平坦的区域作为灾民的宿住安置区,区域内主要以大量的疏缓草坪为主,结合树阵空间进行帐篷的搭建。同时为了给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照顾,单独划定区域独立管理。区域内还应配备相应的应急供水供电及其他生活保障设施。

2)应急厕所及垃圾回收区:应急厕所主要是为防止灾难发生时公厕倒塌或容量过小而设立的,灾难发生时,数千灾民的垃圾及排泄都要在此进行,是保证灾民正常生活的重要区域。应急厕所采用化粪池的形式设置在绿地边缘,平时用草坪掩盖,周围植以树木起到景观和阻隔视线的作用,灾难发生时,即可投入使用。垃圾区选取交通便捷区域,平时即为公园的正常绿地,灾时划作垃圾回收区,不做为永久性设施。

3)宣传演练区:结合绿地主入口的宣传显示屏及国歌广场进行设置,平时为人们提供休闲活动空间的同时,也可在这里向附近居民宣传防灾知识,并定期进行防灾演练。

4)应急停机坪:利用国歌纪念广场的场地按照应急停机坪的要求进行建设,平时作为活动集散广场,灾难时作为应急停机坪,供紧急医疗、物资和人员的运输。

2.3.3应急交通

1)应急道路

应急道路结合绿地的消防通道进行设置,贯穿应急工作管理区和应急安置区。路幅基础结构宽度及种植的退界距离满足消防车及救援车辆的通行需求,日常景观道路的设置还是充分考虑适宜的尺度及景观美化的需求为主,灾时满足救援功能即可。

2)应急出入口

应急出入口包括车行出入口和人行出入口。主要还是结合绿地原有的出入口进行设置,应急工作管理区应设有单独的车行和人行出入口。灾时应急人行出入口可在地面上作开放式处理,灾民可随意出入绿地,便于灾民的进入及疏散。出入口区域日常使用时以硬质铺装为主供人流集散,并列植少量乔木以兼顾景观效益。入口区还配有相应的应急指示标牌、公园总平面图,防灾设施位置图以及相应的避难路线图等。

3)应急停车场

应急停车场主要是为救援车辆及配套设施车辆提供短时停靠,应急工作管理区结合管理建筑的停车场进行设置,方便进出;应急安置区则选取临近道路的草坪空地进行设置,同时满足服务半径的需求。

2.3.4绿化种植

在绿化种植设计方面,力求在满足防灾功能的前提下考虑绿化景观的营造。在绿地周边通过种植密林防火林带来进行防火分隔,以防止次生火灾的蔓延,同时也隔离了应急厕所、应急垃圾回收等污染源;在景观核心区域,为了烘托国歌纪念的主题,围绕主题广场放射状的布置弧线树阵,模拟唱片的形态,在灾民安置时也可结合景观树阵搭设帐篷及分隔宿住组团,将绿化种植与宿住安置有机结合,既满足防灾功能的需求又能结合景观主题,打造极具内涵的特色景观空间。

3.结论

大连路公共绿地(应急避难示范园)作为上海市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试点,设计在资料有限、依据缺乏、规范缺失的情况下通过对国际已有案例、灾后救援工作、人的行为需求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和模拟实测,明确了绿地中应具备的防灾功能及相应指标,在景观规划中一直力求将绿地功能与防灾功能更好的结合。大连路公共绿地(应急避难示范园)的建设填补了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空白,推动了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的开展及相应建设规范的出台,也为后续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供了实例参考。

由于大连路公共绿地是按照示范园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因此很多的建设标准相对较高,并不具有广泛性。在后续的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划,但应该遵循几个要点:1)遵循规划,合理定位;2)注重景观功能和防灾功能的融合;3)合理设置永久性应急设施,资源整合,节约利用4)需要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通过制度和规范的建立,提升全民的防患和安全意识,进一步完善城市防灾体系的建设,营造安全可靠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日本城市防灾减灾的经验与启示-以城市防灾公园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4(04)

[2]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防灾减灾[J]自然灾害学报2004(01)

[3]城市园林的抗灾减灾功能[J]世界地震工程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