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阑尾炎手术时机选择的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关于阑尾炎手术时机选择的体会

方雄伟王建凤

方雄伟王建凤(新疆尉犁县墩阔坦乡卫生院841500)

【中图分类号】R65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9-0258-02

【摘要】目的分析339例阑尾切除术时机选择。方法2000~2010年339例行阑尾手术,按发病时间分3组,3天以内组,4~7天组,8天以上组。结果3天以内组229例,手术切除229例(100%)。4~7天组95例,手术切除82例(86.3%),除5例(6%)伤口感染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8天以上组15例,手术切除3例(20%)。结论7天以内发病的急性阑尾炎仍应选择手术切除。

【关键词】阑尾炎手术切除

阑尾位于右髂窝部,外形呈蚯蚓状,长约5-10cm,直径0.5~0.7cm,起于盲肠根部,附于盲肠后内侧壁三条结肠带的会合点,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点(McBurney)。急性阑尾炎(AcutcAppendicitis)是外科常见疾病之一,据统计约占外科住院人数的10%~15%,每1000人群中每年有1人患急性阑尾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慢性阑尾炎(chronicappendicitis)多由急性阑尾炎转变而来,少数也可开始即呈慢性过程,阑尾壁不同程度纤维化及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多数病人阑尾腔内有粪石或者阑尾粘连,淋巴滤泡过度增生,使管腔变窄,特殊类型阑尾炎常见的有四种:1.新生儿急性阑尾炎;2.小儿急性阑尾炎;3.妊娠期急性阑尾炎;4.老年人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是治疗阑尾炎的有效方法,临床上通常将病程超过3天者放弃手术,保守治疗。笔者在实践工作中发现阑尾炎病程七日内,手术治疗仍取得良好疗效,现将2000年1月~2010年12月治疗的病例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39例,男191例,女148例,平均年龄34岁(3~73岁),均已行手术治疗,将339例按病程分为3组,3天以内组229例,4~7天组95例,8天以上组15例。

1.2手术方式3天以内组229例,全部行阑尾切除术(100%);4~7天组95例,其中手术切除82例(86.3%),单纯行脓肿引流5例(5.2%),活检3例(3.1%)8天以上组手术切除3例(20%),单纯行脓肿引流10例(66.6%)。

1.3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数据采用SPPS11.0处理。

2结果

本组阑尾切除病人全部痊愈出院,未行切除而引流的病人好转出院。3天以内组平均住院6.54天,平均肠道恢复时间2.07天,伤口感染7例(3.0%),4~7天组平均住院7.44天,平均肠道恢复时间2.32天,伤口感染5例(5.26%)8天以上组平均住院9.6天,平均肠道恢复时间2.6天,伤口感染2例(13.3%)。4~7天组。8天以上组与3天以内组比较平均住院天数分别延长了0.9天和3.06天,平均肠道恢复时间分别延长了0.25天和0.53天,伤口感染率分别增加了8.04%和2.26%,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3讨论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是最多见的急腹症,绝大多数急性阑尾炎一旦确诊,应早期行阑尾切除术,保守治疗有75%的复发率。但由于患者对疾病缺乏认识,恐惧手术,过分依赖抗生素和一些特殊类型阑尾炎的存在有少部分患者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本组占31.3%。

根据本组样本回顾性分析认为:在发病后7天内仍可行手术切除。本组样本中4~7天组手术切除率达86.3%。由于阑尾动脉系回结肠动脉的分支是一种无侧支的终未动脉,当血运障碍时易导致阑尾坏死,在炎症未得到及时控制时易坏死。治疗上阑尾脓肿尚未破溃穿孔时应按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处理。如阑尾穿孔已被包裹形成阑尾周围脓肿,病情较稳定,宜应用抗生素治疗或同时联合中药治疗促进脓肿吸收消退,也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剌抽脓或置管引流。如脓肿扩大,无局限趋势,宜先行B超检查,确定切口部位后行手术切开引流。切开引流以引流为主。如阑尾显露方便,也应切除阑尾,阑尾根部完整者施单纯结扎,如阑尾根部坏疽穿孔,可行U字逢合关闭阑尾开口的盲肠壁。术后加强支持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由于阑尾脓肿多见于发病5~7天,作者认为阑尾炎发病8日后应放弃手术。

通过3组样本按手术切除率,住院时间,肠道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3天以内组与7天组无统计差异;8天以上组与3天以内组有统计差异。认为病程在7天以内的阑尾炎可行阑尾切除,病程超7天应放弃行阑尾切除术。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2351232—1237.

[2]张国虎,周庆贤,难以结扎的阑尾残端处理技巧,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8);487.

[3]陈淑珍,夏振龙.腹部急症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2.

[4]吴在德,郑树.外科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37—545.

[5]吴咸中,黄耀权.腹部外科实践,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58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