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棚蔬菜主要病害与防治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浅析大棚蔬菜主要病害与防治技术

薛梦阳

1.霜霉病

霜霉病为低温高湿型病害,由鞭毛菌亚门卵菌纲真菌侵染所致,病菌的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0~25℃,空气相对湿度83%以上,叶面有水滴或水膜。一般情况下,1年在温室中有2次发病高峰期,一次是10~11月,即扣棚初期;另一次是2月下旬至4月中旬,即气温回升到揭棚前。目前,在生产中对霜霉病主要应用甲霜灵、恶霉灵、苯霜灵、甲呋酰胺等苯酰胺类内吸性杀菌剂,但近年来随着病害的发展已对甲霜灵(瑞毒霉)、恶霉灵(杀毒巩)、苯霜灵、甲呋酰胺等苯酰胺类内吸性杀菌剂出现高度抗性,防效已下降到保护剂的水平,在生产上建议推广霜霉威、霜脲氰、烯酰吗啉、氟吗啉等具有良好防效的新药剂。另外,长期连续使用单一的内吸性杀菌剂,易导致病菌产生抗性,因此建议将内吸性杀菌剂与代森锰锌、铜制剂等保护剂复配,可具有提高防效、扩大杀菌谱、延长药效期、延缓抗性产生等多重作用,但复配剂易对温室作物会产生药害,应慎用。大田作物的苗期也应慎用,以确保安全。

2.白粉病

白粉病是蔬菜常发生的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真菌引起,病菌侵染适温10~15℃,分生孢子的发芽和侵入适宜相对湿度90%~95%,但无水或低湿也可发芽侵入,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时,病害极易流行。特别是在保护地栽培的条件下,近年来温室白粉病发展迅速,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逐年加重,温室发生危害期一次是9~11月中旬,另一次是3月底至6月,当前在生产中发病时主要使用的25%粉锈宁对白粉病无任何治疗和铲除作用,同时在瓜类作物上使用粉锈宁应慎用,建议在发病时用12.5%烯唑醇1000倍液,或45%烯唑酮1000倍液、10%世高可湿性微粒剂1000倍液进行防治,效果较好。

3.灰霉病

灰霉病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温室新上升的病害,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引起。病菌的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0~23℃,并且随着温室内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发病率逐渐增大,一般温室相对湿度在60%~70%,平均发病率为11.4%;相对湿度在70%~80%,平均发病率为17.3%;相对湿度在80%~90%,平均发病率为23.6%;而相对湿度在90%以上的温室,平均发病率高达45.6%。在一些地区的温室中其发生的高峰期为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从栽培技术来看,高垄栽培、全膜覆盖、膜下滴灌或暗灌,因其灌水量和蒸发量小,温室相对湿度一般可控制在70%以下,发病率较低,而未覆膜、明沟灌溉的温室,相对湿度一般都大于70%,发病率相对较高。对灰霉病目前尚无抗灰霉病的品种和种质资源,生产上主要依靠化学防治来控制。灰霉病菌对常用的苯并咪唑类(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苯来特)、二甲酰来胺类(如速克灵、扑海因、农利灵)、N-苯氨基甲酸酯类(如乙霉威)等杀菌剂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抗药性。发病初期建议使用新型杂环类杀菌剂45%扑霉灵1500~2000倍液,隔7~10d喷1次,连续喷2~3次。另外,可在沾花时加入0.1%速克灵进行局部施药也可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4.叶霉病

叶霉病近年逐渐成为温室的主要病害之一,是由半知菌亚门的真菌引起。叶霉病病菌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0~25℃。一般气温22℃上下,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病源侵染和病害发生,从开始发病到普遍发病只需15d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影响孢子的形成和萌发,不利于病害发生。一般发病主要集中在10~12月。温室、棚内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常诱发叶霉病发生。番茄品种间对叶霉病抗性具有明显差异,一般认为以色列品种的抗病性能优于国产品种。选择抗病能力强的一些番茄品种,如加西亚、中研958、绿亨天骄等,有较强的抗叶霉病能力。应加强温湿度管理,及时放风排湿,连阴天和发病后控制浇水,以破坏发病的生态环境。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及老叶,以利于棚内番茄植株透风透光;发病严重的拔除病秧。连年发病严重的温室和旧址塑料大棚,在番茄定植前进行消毒处理,用硫磺粉22.5kg/hm2,锯末粉45kg/hm2,混合后分几处点燃闭棚熏蒸一夜。药剂防治目前最佳新药是硫菌霉威(甲霉灵),在发病初期用1000倍液喷洒。每隔7d喷1次,连续喷3~4次。其次可喷施百菌清500~8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400~500倍液,或及时喷2%农抗120的200倍液,或4%农抗120瓜菜型600倍液进行全面保护。喷药时特别注意叶片背面,并且喷洒要均匀、周到。

减少传播病害途径。蔬菜病害的病菌从越冬、越夏或病株中心传染到其他植株,都有一个或数个传播途径。在管理中阻断这些途径,可减轻病害的流行。改用或采用一些小技巧,能改善棚内蔬菜的生长条件,提高产量和品质。采用以下几个小技巧,可以明显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一、园土消毒:每平方米床土用3-5克多菌灵或溴化甲烷处理,以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防止土传病害的发生。

二、双层覆盖:在大棚内覆盖地膜或增设小拱棚。覆盖地膜可使土表土壤温度提高2℃,增设小拱可使蔬菜生长环境的气温保护在15℃以上。

三、改进架膜方式:用铁丝代替竹竿、竹片架膜,用塑料绳代替竹竿为攀附物,能减少遮光度,提高光合效益。

四、改进灌水方式:采用滴灌或膜下暗灌的方式代替传统的大水浸灌,可使棚内空气的相对湿度降低10%以上。

五、选用无滴棚膜:此种植上不会凝聚水滴,适光率要达98%以上。如用一般棚膜,可在棚膜上涂灭滴灵或每日坚持清扫,以消除膜上水滴,增强光照。

六、撒草木灰:在大棚经常撒干草木灰,可猝倒病、立枯病等病害的发生,促使蔬菜健壮生长。

七、增施二氧化碳:在棚内燃烧沼气,既提高了棚温,又增补了二氧化碳气体。

八、设置反光幕:在棚室后墙设置反光幕,下端垂直地面,能增强弱光区的光照,提高2℃-3℃地温。

九、施用生长调节剂:正确使用外源性植物生长激素,可促进植株生长,防止落花、落果。

十、巧妙施药:采用粉尘、烟雾等施药方法,既没有喷雾施药法湿度加大的缺陷,又简便易行,且药效稳定持久。

5.结语

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是温室蔬菜生产中常发性的三种重要病害。近几年来,随着各地温室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危害日趋严重。如何有效防治以上几种病害,保证蔬菜生产安全,已成为当前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课题。希望以上的研究能为各地的蔬菜生产者提供借鉴与参考,以达到有效消除蔬菜病虫害之目的,确保农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