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学习数学知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联系生活,学习数学知识

郭金勇

山东省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海小学256600

一、感受身边的面积单位

面积单位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模糊的,容易与长度单位相混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意义,我采取了动手操作与感知、估算与想象相结合的方法。

1.平方厘米(cm2)。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那么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cm2)。随后把它用剪刀剪下,用自己的某个指甲与它进行比较。结果大多数学生都找到了与它相对应大小的某个指甲盖,非常高兴地感觉到了1平方厘米有多大。并继续寻找身边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物体:键盘按钮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一个小骰子一个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2.平方分米(dm2)。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那么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dm2)。随后把它用剪刀剪下,并让两个同学合作用手比找出1平方分米(dm2),接着寻找身边大约是1平方分米的物体:半个练习本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dm2),教室墙上的电灯开关面、墙上的插座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dm2)……

3.平方米(m2)。把学生适当分组,用米尺或教师上课用的三角板在教室的地面上画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那么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m2)。接着让学生试一试1平方米(m2)的地方能站下多少名同学。各组纷纷行动,在自己组所画的1平方米(m2)的正方形内,横着站下4名同学,再竖着站下4名同学,根据4乘4等于16名同学,很快得出1平方米(m2)的正方形内能站下16名同学。同学之间相互拥抱,为自己的成功而快乐。

4.拓展延伸。根据1千米等于1000米,让学生知道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km2)。它有多大?大的学校的整个操场的面积离1平方千米(km2)还相差很远,因为跑道一圈是400米,两圈半是1000米,可以想象1平方千米(km2)的面积到底有多大。顺便告诉学生中国国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km2),想象祖国领土的辽阔与宽广,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强化周长与面积的比较辨析。周长是对一维空间(线)的度量,面积是对二维空间(面)的度量。周长与面积大多共同承载于一个图形之中,造成学生认识上的混淆。学生对面积的理解总的趋势是:从面积表征与长度表征或周长表征混淆,到最后分化为清楚的面积表征。结合数学课本封面让学生亲自摸一摸、画一画,封面的周长是指哪里?封面的面积是指哪里?通过动手操作真正理解b周长与面积。

二、感受身边的位置与方向

1.教室内的位置与方向。课上,先让学生说出教室四个墙面的东、南、西、北,再说出教室的四个墙角的方向_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然后随便找坐在靠中间的一位学生,让大家说出这位学生的东西南北分别是谁,再找出他的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分别是谁.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个人都说一说自己的八个方向各是谁,说的不正确的组内其他成员给予纠正.最后老师提醒大家,甲在乙的一个方向,乙就在甲相对的方向。

2.校园内的位置与方向。老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先说出校园的八个方向,接着让学生分别说出教室、操场、大门、厕所……位于校园的什么方向。再让大家思考上午来学校的时候太阳在哪个方向,并用手指出来;上午上学与下午放学的时候太阳又分别在哪个方向,也用手指出来。这样,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

3.上学路上的位置与方向。放学了,学生要回家了,让学生在路上边走边思考自己所走的方向以及自己的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学校在自己家的哪个方向,尤其是每一次拐弯后的方向的改变,到学校后每个人绘制出上学路上的来回路线图。结果学生的兴致很高,谁和谁的都不一样,各具特色,相互评判,其乐无穷。

三、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

1.学生自制日历。三年级第六单元学习了年月日之后,老师启发学生回顾总结相关的知识:一年有12个月,其中1、3、5、7、8、10、12月是大月,各31天;4、6、9、11月是小月,共30天;而二月是特殊月,闰年是29天,平年是28天,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100的倍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平年一年有52个星期零1天,闰年一年有52个星期零2天。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和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我首先给出了学生2017年前6个月的日历,鼓励学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制出后6个月的日历,并配上星期。同时提醒学生6月30日是星期五,7月1日应从星期六开始,应该重点关注上个月的最后一天是星期几,下个月应是从星期几开始,结果很顺利地完成了后6个月的日历。接着让学生圈出国庆节那天是星期几,把制出的日历与2017年月历去对照。对照结束后,同学们非常高兴。

2.端午节中24时计时法。2017年学习了24时计时法后,第二天正好赶上星期天,再加上端午节调休放假共休息三天,我就给学生布置作业,记录端午节放假这一天从0至24时自己的生活活动轨迹,到学校后大家相互交流。“0时梦乡→早晨起床→早饭→上午活动→午饭→午休→下午活动→晚饭→晚上活动→上床睡觉→午夜24时”,每位学生在时间的记录上都很详细,满满的一大张纸,虽然活动各有区别。总之,这个端午节大家过得很开心、很充实,他们在记录中快乐地使用了24时计时法。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知识,只是需要去提炼、去发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时刻与我们相伴,用处可大了,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和亲切感,给乏味的数学注入了鲜活的生机与活力,也增添了许多生活情趣。课堂教学将会由被动变主动,最终实现一举多得,把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