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体育特长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1

对小学体育特长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研究

谢菊苹

谢菊苹新疆石河子121团第一小学832000

摘要: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学生个人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从人的思想道德、能力、健康和个性等角度着手进行教育,全方位地改善一个人的素质。特别是在对小学体育教育方面,特长生的培养亦是一种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知识的同时,要针对体育教育身心素质进行综合培养。

关键词:体育教育特长生综合素质素质培养

综合素质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实施应该贯穿整个学生阶段,并且对于不同的人员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小学生体育教育方面,要严格遵循这样几种素质的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文化素质的培养、自身素质以及专业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思想道德素质

在小学生体育教育方面,我们要着重对体育方面的特长生进行挖掘。其中,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表现,对体育特长生的综合素质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道德素质可以教会每个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成为社会和国家合格的接班人。因此,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不但是社会教育事业的关键,也是体育特长素质培养的灵魂。目前,体育教育课堂上,部分学生不认真学习,没有纪律可言,不能很好地独立完成各项考核。其实一些比较另类的体育特长生,经常出现打架斗殴、喝酒滋事、学习散漫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对体育特长生给予的关注度较低,没有适当地对其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因此,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尤其是体育特长生,应要求其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其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令体育特长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并利用优势去做于人于己都有利的事情。

二、培养文化素质

文化修养素质是个人的素质体现,在小学学习中,一个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而作为体育特长生,应该在具有较好体能的条件下,更加努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巩固自己的基础知识,提高自身价值,为以后进入社会提供很好的基础。基础是一切进步的基石,只有有了稳定的基础,才能在以后社会中占据不败的地位。

相较于体育特长生的课程,文化课程相对较难,我们要合理地将文化课程与体育事业结合起来,对体育特长生实施因人施教,争取为各行各业培养出精英人物。如果没有合理地安排文化学习时间,会造成体育素质高、文化素质低的现象,形成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另外,如果长时间地学习文化课,减少体育训练,则会使学生在比赛中影响状态,影响发挥。因此,学校对待体育生应采取特殊的管理方式。

三、自身素质的培养

体育运动是一种身体和心理相互结合的运动。比赛不仅仅是一种竞争,更是智慧、心理和技巧的较量,其是在体育竞技方面,更需要挑战人类极限,要勇于拼搏、努力奋斗,创造较好的成绩。作为体育特长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比一般的普通学生有一定的优势。虽然体育训练很艰苦,但是同时也有效地训练了特长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所以,对于体育特长生来讲,具有不怕受累、不怕吃苦的打拼精神,对于培养自身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四、专业素质的培养

专业素质是指对专业知识的一种培养,即指具有特殊品质的实际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体育特长生的专业素质是指以体育训练为基础,来培养学生的素质修养。如果一个特长生没有相应的专业素质,则不能代表国家和社会参加各种级别的比赛。学校培养体育特长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尤其是大型的比赛活动。

当学生代表国家队参加比赛时,需要的是组建队伍而不是原有的专业队伍,代表队的形成就需要更进一步地组织专业训练来参加比赛,业余时间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可以证明:“体育学院对特长生的培养至关重要,要为国家培育较多的专门人才,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作为具有双重身份的体育特长生,不仅能在学习方面达到学校的要求,更能在专业技术指导上达标。尤其是文武兼学的特长生,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体育特长生来讲,各种体育活动、训练方式、技术指导等要求都是主要的必备条件。社会需要专门的部门为特定的管理机构提供人才输出,因此,专业素质人员的培养是各个行业所需要的。

五、总结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它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地利用环境、利用条件激发人类的潜在能力,使其具有较强的过硬的身体素质,发展成为全能型的综合人才。要根据学生自身特长条件,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更要抓紧体育特长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努力贯彻党中央下达的教育改革方针政策,关心学生的生活,抓紧文化教育、思想素质培养、自身素质培养,以及加强特长训练等。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提供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文安王道俊试论有关青少年学生素质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2012,9。

[2]黄希庭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