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性病变介入治疗术中的护理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1-11
/ 2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性病变介入治疗术中的护理配合

王荣勤

王荣勤

(南阳市中心医院放射科导管室473009)

【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介入治疗术中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根据疾病和介入治疗特点及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2010年8月以来135例患者术中配合医生操作,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变化,加强全身肝素化、压力袋及生理盐水灌注的管理,提高手术配合质量。结果:经过规范的术中护理配合,本组中7例血管痉挛,4例动脉瘤破裂,3例血栓形成,术中积极处理后,均成功完成介入治疗。结论:高质量的术中护理配合是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性病变介入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管狭窄;介入治疗;护理配合【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2-0077-02

随着介入医学的不断发展,介人手术已成为临床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性病变的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许多神经外科治疗中心将血管内介入治疗规范为颅内血管性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我院自2010年8月~2013年8月共开展经股动脉插管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性病变135例,效果满意。现将术中护理配合方法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0年8月~2013年8月共开展介入治疗135例,男83例,女52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9岁,8~25岁18例,26~43岁27例,44~61岁53例,62~78岁37例。

1.2临床表现本组以多发头痛、头晕、呕吐等症状发病。影像学检查:135例均经DSA证实为中枢神经血管性病变:其中动脉瘤93例,动静脉畸形25例,椎动脉狭窄5例,颈动脉狭窄9例,大脑中动脉狭窄3例。

1.3手术方法常规消毒右侧腹股沟,条件允许时首选局麻,均使用Seldinger技术,在DSA引导下经股动脉穿刺插入6F鞘管,然后再从鞘管插入6F指引导管,先行全脑血管造影,以明确病变的诊断和定位,确定治疗方案和手术方法。在局麻或全身麻醉下,根据不同病种分别植入与之相应的材料。术毕,保留动脉鞘。整个手术过程保持导管内持续生理盐水冲洗,防止血栓形成。

2结果本组中7例血管痉挛,4例动脉瘤破裂,3例血栓形成,术中积极处理后,均成功完成介入治疗。

3讨论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血管内介入治疗较传统的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介入手术操作技巧性强、风险大,治疗效果与手术操作密切相关,因此要求护士要有高质量的术中配合。

3.1动脉瘤介入手术中的配合打开手术包,协助医生消毒及铺好无菌台,在治疗过程中,熟悉并紧跟每一个操作步骤,及时传递所需导管材料及物品,做到准确无误。接压力输液装置,反复检查气体是否排尽,及时增加并维持压力输液袋的压力,使压力始终保持在350~400kPa,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动脉导管内持续加压滴入生理盐水,防止动脉血的回流及血栓的形成。插入微导管前,加热电热水壶,利用蒸汽,依据动脉瘤形状及载瘤动脉的角度对微导管头端进行塑形,使之能准确到达病变部位,为成功栓塞创造条件。开启电解可脱式弹簧(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电解器开关,检查性能是否良好,特别要注意电池的电压,确保通电后弹簧圈能正常解脱。在电解脱GDC时,当电解脱器上的指示灯显示已解脱时,待确定解脱无误后方可关闭电解器,以免出现解脱假象,导致GDC的游走[1]。并记录每次使用GDC的规格和电解脱时间。术中严格全身肝素化:本组患者首次采用体重千克数的2/3的肝素毫克数,1h后给予首剂量的1/2,依次递减,达到全身肝素化,并准确记录肝素用量及时间。使用尼莫地平4-6ml/h持续泵入,避光输液。严密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实施控制性低血压治疗,控制收缩压在150mmHg以内或平均动脉压在75~93mmHg,王丹龄等[2]建议血压控制比基础血压下降20%~30%为宜,以减少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可能。本组病例5例血管痉挛,护士遵医嘱立即给予生理盐水20ml+盐酸法术地尔30mg混匀,术者经导管内缓慢注入,10min后血管痉挛得到缓解,继续完成栓塞治疗;4例动脉瘤破裂,立即给予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控制血压,配合医师迅速继续用较柔软的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动脉瘤闭塞后出血立即停止。

3.2动静脉畸形介入手术中的配合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血管畸形部位后,更换导丝、6FMPD导引导管、微导管,按顺序及时传递给医生,并备好开水蒸气以备导引管前端塑形。手套及微导管尾端用5%葡萄糖注射液反复冲洗,冲净血液和生理盐水,将微导管内充满5%葡萄糖注射液,以避免栓塞剂与血液及生理盐水等接触时发生凝固。栓塞过程中,护士根据畸形团大提前将2~5瓶ONXY(液态栓塞剂ONYX是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溶解于二甲亚砜(DMSO)形成的简单混合体,其中加入微粒化钽粉)放在振荡机上振荡备用,使其中的钽不沉淀而具有良好的显影效果,使用前需一直在振荡机上振荡至少30min。当微导管进入畸形团后,及时依次为术者提供DMSO及ONYX专用注射器,及DMSO和ONYX。注意观察并及时提醒术者,勿使注射器沾染生理盐水或血液,并注意用碘酊消毒ONYX的瓶塞后必须待干后方可抽取,抽取前术者更换手套,以免在ONYX注射过程中凝固在微导管内。将瓶内剩余的ONYX继续振荡备用。

术中术后控制血压<140-90mmHg,高血压患者则控制在基础血压的2/3,防止部分栓塞后残存畸形团内压过高而破裂,预防由于动静脉短路被阻断,发生正常灌注压突破,而导致严重的脑肿胀甚至颅内出血。

3.3血管狭窄介入手术中的配合保持静脉通畅,备好各种急救药品及心电监护装置,配合麻醉师做好术前麻醉。严密观察心电监护及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适时调控血压;注意肢体色泽、温度及肌力的变化等。防止颈动脉球囊扩张使反射性心动过缓和心脏停搏,在扩张前护士准确静脉注射阿托品0.5mg,使心率保持在80次/min以上,必要时追加0.5mg。当颈动脉支架到达颈动脉狭窄处释放时,心电监护要每2min监测1次,对心率低于60次/min者给予吸氧、阿托品静注,血压低于90/60mmHg者给予多巴胺维持。支架置入后由于支架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切割引起血管内膜损伤,支架置入部位可能诱发急性血栓形成,故警惕出现脑梗死等并发症,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向术者汇报,并及时处理、抢救。术中各种器械对血管的刺激会诱发血管痉挛和斑块脱落造成栓塞,术中严格肝素化,保持同轴系统肝素生理盐水的持续滴注。手术操作时,密切观察有无斑块脱落或血管痉挛,必要时应用尿激酶溶解血栓块,罂粟碱减轻血管痉挛,改善循环。本组术中血管痉挛2例,灌注罂粟碱30mg后缓解;斑块脱落远端血管栓塞2例,支架压栓获得再通。

3.4体会通过回顾性分析135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性病变介入手术治疗术中的护理配合,我们认为术中一丝不苟的准备及主动灵活的操作配合是高质量手术的要求,既能缩短手术时间,也是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应牢固掌握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手术的简要过程、常见术中并发症的表现及处理,术中充分准备好各型号的栓塞材料和用物,做好微导管的塑形准备,密切配合医师操作;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加强监护,尤其注意术中特殊材料及药物的应用,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术中护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1]丁蕊.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介入栓塞术143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7):11-13.[2]王丹龄,赵丽萍,杨晓艳,等.电解可脱弹簧圈破裂动脉瘤患者3H治疗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