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系统化教育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系统化教育初探

江佳

江佳(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邯郸056400)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校三年不同时期的表现,按系统论“集中性、相关性、目的性”的原则,可将其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个时期,即踌躇观望期、求知启动期、技能锤炼期、闲暇间隙期、业前躁动期、业初适应期,并实施系统化教育,以收到良好效果。

一、踌躇观望期——新生入学时,主要引导学生消除自卑心理,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定势。

1.开展“自尊、自爱、自强、自信、自立”的道德、情感、意志教育。职专生大多是竞争中师、中专、重点普高的落伍者,普遍自卑,认为低人一等。我们一方面教育学生勤奋刻苦、百折不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人生追求,同时不好高鹜远,从实际出发,选准自己的目标,为之不懈努力;另一方面,请优秀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介绍创业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信、自立的精神。

2.开展以“四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理想教育,即通过讲解使学生安心职校、安心所学专业、安心建设家乡、安心自谋出路。此外,还通过组织学习《职业教育法》、《如何实施〈职业教育法〉办法》及《孟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了解职业技术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实施两个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进行学风、班风、校风建设,校规校纪、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军训及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逐步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求知启动期——学生入学一个月后,主要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

1.针对学生思想实际,通过政治课、职业道德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民主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有针对性地选择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确立看问题、看主流、看本质的思想,正确对待改革中的新事物。

2.充分挖掘文化课、专业课内在的德育因素,在渗透点、结合点上下功夫,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使学生形成敬业求实、勤学苦练、学而不厌、文明考试的良好风气。

三、技能锤练期——学生进入生产实验实习阶段,主要结合生产实习,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规范、公关常识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

1.做好实习前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内容、意义、方法;了解实习单位的各种环境、劳动条件、劳动纪律等情况,自觉参加实验实习,练就过硬本领。

2.建立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家长三方代表组成的实习管理领导小组,定期检评,及时了解和解决实习中的困难。

3.加强班组民主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实习期间由学生们自选组长,由组长行使管理权,组长定期向实习管理领导小组汇报,重大问题教师及时指导。

4.倡导学生学习实习单位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弘扬正气,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5.建立实习思想鉴定和技能考核制度。

四、闲暇间隙期——课余、节假日,主要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渠道,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校外活动方式,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1.课余间,建立各种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如花卉园艺、工艺美术、特种养殖、美容美发、小论文写作等,在活动中注重品德教育。

2.节假日期间学校统一提出具体要求,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清明节,组织学生到孟州市烈士陵园扫墓,敬献花圈,举行成人宣誓仪式;“五四”期间组织“五四”传统教育,开展“五四”歌咏比赛和孟州职专书画比赛等,陶冶学生情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此外班主任应利用假期进行家访,与社会、家长建立联系,齐抓共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五、业前躁动期——学生毕业(就业)前夕,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职业观为重点的毕业教育。

1.进行新型的就业观教育,使学生破除等待国家安置的观念,树立自主择业的新观念。教育学生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导向为主进行资源配置的运行方式,劳动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的众多领域和环节的配置中应依靠市场,随着国家劳动力市场的完备,劳动者的就业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主要通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双向选择来实现,这已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潮流。

2.进行心理教育。“双向选择”的招工制度下,学生难免有被淘汰的可能,故需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准备,大可不必一旦被刷下便萎靡不振、情绪低沉。此外,在心理上要做好承受生活的变化和意外挫折的准备,不要把上岗就业想象得那么轻松、舒适,而要将工作理解为一种脑力和体力的付出,是一种创造,一种对社会承担的责任。

3.进行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各行各业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前途理想教育,破除分工优劣的旧观念,树立社会需要就是工作需要的新观念,使学生立志扎根农村,从事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

六、业初适应期——学生参加工作初期,刚步入社会,思想并不稳定,学校仍有再教育的义务。

我们应与学生及用人单位加强联系,帮助学生根除朝三暮四、见异思迁、好高骛远思想,教育学生敬业乐业、履行岗位职责,搞好本职工作。用工单位要对学生在生活上多加关照,在工作上严格要求、多加指点,让学生在工作中有一种“家”的感觉。学校应抽调专人进行跟踪调查,调整教育内容,不断改进德育工作,使其更具针对性、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