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接触精神病人

/ 2

浅谈如何接触精神病人

刘芸

刘芸(普洱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普洱665000)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0-0201-02

为病员服务,首先我们是接触病员,在我们工作中必须懂得如何与病员交谈和接触。接触病人是了解病情的重要途径,也是做好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基本功之一。随着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以病人为中心整体护理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这就要求我们更多地掌握病人的思维活动。然而由于精神病患者不能正确反映客观现象,其行为不能为正常人所理解,要与病人良好相处,是一件细致而复杂的工作。但多数病人在这方面虽有其病态的一面,同时也往往保持着正常的一面,这又给我们在接触,病人时增添了一定的社会性内容。

精神科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建立护士与病人的治疗性人际关系之后延伸其他护理工作的,如果称病人为求助者,护士便是协助者。护士接触病人应是有目的的主动过程。精神科护理的独特性特别重视与强调人际关系和与病人的沟通,必须通过双向沟通的方式接触病人来完成。对于护士来说将多学科知识、技术投入精神病人的带治疗性、康复以及保健性的专科护理之中都需要与病人的直接接触未完成。因此掌握对精神病人正确的接触方式,以我们的语言、态度、行为等方面给病人以积极的教育与影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病人配合治疗,为资料的收集、护理计划的制定及实施,提供有力的依据,所以接触病人在精神科护理活动中非常重要。要正确地接触精神病人,首先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要尊重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

这是接触病人时最基本的原则。护理人员要在语言态度上尊重病人,以消除病人不安和抵触情绪,要取得病人的尊重必须尊重病人和尊重自己,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承的。要尊重病人的人格平等相待不歧视,这是在与病人的接触中最起码的要求,决不能因为病人存在着某些病态语言和行为对其人格有所损害,更不能以此做为笑料来嘲笑或愚弄病人,禁止给病人起绰号。因此,不管病人的症状表现如何,不能疏露出半点轻视的态度。不管病人的表现如何,均应给予正常的礼遇。要有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与同情心,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去接触病人。正确对待病人,对病人的合理要求应尽量设法满足,不可为了摆脱一时纠缠而哄骗病人,对其不切合实际的无理要求,适用委婉的语言加以解释,处理恰当,要十分耐心的听取病人对病情的陈述,中间不打断病人的谈话,不抱成见,不要有先入观念,对其所设的一切应给予足够重视,处理问题要恰当,否则不仅易伤害病人,而且也会引起不良后果。

二要充分了解病人,做到心中有数

接触病人,我们必须首先详细了解病史,以便做到心中有数。要熟知病人的症状、诊断、治疗和护理要点,亦要掌握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面孔、职业、文化程度、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生活习惯和发病经过等。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的不同症状特点和有关情况,分别采取适当的接触方法,使病人乐于接受护理要求,以达到护理的目的。

三接触病人时要保持稳定的情绪

工作时必须保持稳定的情绪,这是因为病人的情绪常常是不正常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常常困扰着人们,情绪的表达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医务人员必须以自己良好的情绪去感染病人,而不让病人的情绪影响自己,住院期间病人临床表现各异,应给予不同护理。如果听到病人的痛苦遭遇就眼泪汪汪,看到病人可笑动作就发笑,看到病人的凶暴行为就害怕,避开等,都会有失医务人员的身份,遭到病人的非议,同时,在处理病人时也难免感情用事及失去对病人的客观观察能力。

四要技术熟练,工作细心负责

这不仅是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也会消除病人的精神负担,有助于建立安全感。一个技术熟练、工作细心负责的医务人员,总是受到病人的爱戴与拥护的。因此,必须加强基本功训练,此外,在执行操作时严肃认真、慎重细致等都能体现出我们对治疗更有信心,这种信心即便不言不语会传给病人,使之建立信心。

五正确处理与病人的关系

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的地位,决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我们的责任是给予病人指导与帮助,病人则是接受指导与帮助的,双方通过相互影响,来实现精神治疗的作用。在相互影响中,我们应占主导地位,病人则是从我们的行为中受到影响。要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重要的是反复同病人接触,这样才能与病人之间产生相互影响及建立自然的友情。当病人感到他被人所关心时,他就获得了安全感,如当病人十分痛苦时,若能得到我们的亲切关怀而从疾病的痛苦中解脱后,他在感激之余,会感到由哀的愉快与康复的满足;而我们除与病人共享愉快外,同时会感到任务完成的喜悦,这种相互的影响对双方都是有益的。我们掌握了以上几大原则,我们就能够正确的去接触病人,但同时我们还应注意根据不同的病种、不同症状,用不同的方式去接触精神病人,精神分裂患者大多沉溺于自闭状态,很少与人谈话接触,遇到这种情况,只有耐心等待,不宜过于勉强,待病人病情开始好转,情绪趋于稳定时,再与其深入接触。对这类病人应逐步深入地讲解症状特点,从症状的现象学入手,引导病人回忆,思考自己的病理表现,使其对病情认识由浅入深,促进自知力恢复,对已恢复的病人,着重讲解疾病性质,当前最新进展及预防措施,并找机会让家属一同参加,以达到更详细的采集病史及精神治疗的作用。

躁郁症病人或义愤填膺、多管闲事、自高自大,或愁眉苦脸,郁郁寡欢,甚至寻机自杀,对这类病人我们接触时须谨慎从事,从其心理特点出发,待病情好转后,再以病的角度讲解有关知识,使患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配合治疗。

对癔症病人,针对其症状多变的特点,在发作期与其接触时,采用暗示性语言,用诱导发泄转移注意力等方法,以达到心理暂时平衡,在病情稳定期讲解有关科学知识,启发诱导病人进行心理调整,适时地进行批评鼓励,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语言可以治病,但也可以致病,同精神病人接触时,必须有足够的同情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用开放式谈话,诱导启发病人,说出内心体验,根据不同病种针对性进行接触,了解病情,为明确诊断、正确治疗提供依据,使病人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