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8
/ 1

浅谈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冯佳佳

冯佳佳(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自实施以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制度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制度;民族团结;区域自治

中图分类号:D693.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6-0172-01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过程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最早萌芽于中共“二大”以后到“九·一八”事变前这一时期。其要点是帮助各少数民族独立自决。1922年2月的中共“二大”文件提出:“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为民主自治邦;在自由联邦制原则上,联合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最初阶段,基本观点是帮助各少数民族独立自决,建立联邦制国家。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此时的政策立足点从“民族自决”、建立联邦制等观念发展为在统一国家内建立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47年,我国的第一个省级的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建立,它的成立在形式上确立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便加大了实施民族自治工作的力度,至1952年,我国全国范围内建立了130个省、专区、县和县辖区等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1952年8月我国第一个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专门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出台,它的颁布实施在法律角度上确立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此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文革”期间,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了破坏,民族区域制度也难以幸免。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的权利遭到侵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名存实亡,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得以恢复,“八二宪法”继承并发展了“五四宪法”中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落到实处,民族自治地方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和政治文化建设,各民族的繁荣和稳定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入了崭新的时期。

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我国的现实国情、民族的分布和发展状况是这一制度得以发挥作用的现实土壤,二者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别证明了在我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在近几十年的实行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其优越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变了原有的各民族割据的状态,实现了在政治上高度统一在党中央的领导之下,国家的边防得到了巩固,创造了全国各民族空前团结的大好形势。

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各民族的平等,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政治诉求的满足有效的调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对策建议

在当今我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进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是促进民族自治意志的提升、自治能力的提高的基础性条件。加大民族自治地区经济的发展力度,缩小与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的距离,才能更加有利于的促进各民族的团结。

第二,注重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机制,调整人才机构,提高人口素质,是发展民族自治地方的重中之重。以人才带动经济文明的发展,促进政治文明的进步,还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的作用。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有关机构要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及时发现矛盾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关专家学者也要做到学有所用,研有所用,将理论与实践做到较好的结合,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与融合,推动各民族的繁荣与发展,逐步完善我国的民族政策。

参考文献:

[1]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国新,杜玉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3]陈云生.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