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县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现状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3

马关县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现状及对策

宋阳梅

云南省马关县水土保持站663700

摘要:根据岩溶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土地石漠化防治对策;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与农村能源建设工程相结合,通过对“坡改梯+坡面水系工程+造林+保土耕作+封禁治理+管护和能源建设”等进行石漠化防治。

关键词:土地石漠化;岩溶地区;成因;对策;马关县

1土地石漠化分部现状

土地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喀斯特极其的自然环境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石漠化地区土地裸露程度高、土层薄、植被稀少、综合利用能力低、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差,造成区内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威胁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文山州岩溶面积达1.67万平方公里,分布于8县(市),占全州国土面积的53.4%,其中,石漠化面积占1.01万平方公里。马关县国土总面积2659.95平方公里,岩溶面积达2009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1251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2.3%。石漠化漫延已成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土地贫瘠,生存条件恶劣,是我县石漠化地区群众的真实生活写照。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石漠化山区群众多年来在陡峭的山坡上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耕种。尽管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汗水,但收成往往与付出的辛劳不成正比,生活十分艰难。

2防治对策

2.1以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

马关县历年来都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石漠化,防止水土流失,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点面兼顾、分步实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为出发点,根据我县不同区域、不同地形、不同条件、因害设防、合理布设的要求,山上山下一起治,治山上保山下,多种措施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形成综合防护体系,并针对该区域地形气候特点,坚持宜林则林,宜田则田,宜果则果,宜封则封。在治理布局上做到科学合理,在土壤条件较差,大力实施封育措施进行自然生态恢复。在流域中部地形平缓的地方,重点发展经济林。在山脚,土层较厚、交通、浇灌条件较好,建设高标准梯田。各项措施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布置原则,使整个区域建成了一套高标准的拦蓄系统和起骨干作用的梯地和森林植被控制网,初步行成山、水、林、田、路的综合防护体系,并起到拦截泥沙、削减洪峰、蓄水兴农的作用,促进该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区域内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2.1.1工程措施

(1)坡改工程:在区域内人口密度较大,坡耕地比重较大,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层越耕越薄,农民越耕越穷,石漠化越来越突出,部分坡耕地已形成石漠化。根据流域内规划期基本农田需求预测,结合流域内现有的生产用地适宜性评价,为提高粮食生产,对靠近村庄、交通方便的5º—25º坡耕地进行坡改梯改造,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达到了保水保土保肥的目的,把“三跑土”变成了“三保土”,确保该区域群众的口粮用地和经济用地。

(2)坡面水系工程:截流排水沟:由于改造土坎梯田对土壤地面造成扰动,为减少扰动地面的水土流失,在坡耕地块内按1﹪—3﹪的比降修建梯形截流沟,并与排水沟相连接。在坡改梯地块内修建蓄水池和小水窖,并在每座水池和水窖上游修建20m长的V字形截水沟便于引水进入保畜。

(3)引、排水沟:在截流沟下方用C15混凝土修建引、排水沟,将截流沟汇集的坡面径流引进水窖或引进农田,或将多余的径流排泄到下游沟道。

(4)水窖:在经果林、水保林、坡改梯地块沿路、沿沟沿线的合适位置修建水窖,布设标准为2m3/亩,便于灌溉或人畜饮水方便,根据区域内的降水量、渗流量和农作物需水量确定水窖的容积。

(5)沉沙池:沉沙池布设在水窖和水池前,有的布设在排水沟内,以减少排水沟和水窖中的淤积,主要起到了沉沙、积淤泥作用。

(6)谷坊:谷坊布设在汇水面较大的河面上,既可遏制河蚀,稳定河岸,固定河床,抬高侵蚀基准面,阻止河床下切。防御标准为10年一遇3--6h最大暴雨。谷坊顶部设置有溢流口,下游底部设有消能设施。可以作畜水引水设施工程,还可以保证下游农田灌溉的调节用水,达到了除害与兴利并举功效。

(7)作业便道:在改造的土坎梯田地块中,取消以前的纵横交错、路面较差小道。为方便耕作,满足生产要求,可修建3米—5米宽路面采用泥结石铺筑的作业便道。靠山坡的侧修建了排水沟,减少雨季对作业便道的冲刷。大大地改变了区域内较为落后的交通状况。

(8)田间道路。本着占地少,节约用地,尽可能避开大挖大填布置原则布置田间小道,方便区域内生产生活需要。

2.1.2生物措施

(1)经果林: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以经济林果为主导的经济价值较高的绿色农产品。在小于250的坡耕地和一部分荒地内种植名、特、优经果林(核桃、板栗、草果、八角、冬桃等)。

(2)水保林: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根据对流域内水土流失特点及石漠化原因分析,为充分利用和发挥森林特殊的防护效能,减缓流域内水土流失地表径流,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和恢复土壤肥力,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的最终目的,同时又能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在增加群众经济收入的同时解决群众的燃料、饲料、肥料紧张的问题。在群众自觉退耕的坡耕地和生产用地周边难于自然修复植被的侵蚀劣地块,以及流失强度为中度以上的荒山荒坡种植水保林(旱冬瓜和杉木及一些本乡土的灌木等)。

(3)保土耕作:在流域内,坡度相对较缓,未进行坡改梯和退耕的坡耕地均实施保土耕作措施,增加粮食产量,采取地膜覆盖、横山起垄、绿肥免耕、合理密植、间作套种、深耕深松、留茬播种等措施增加地面糙率,减少水土流失,减少石漠化蔓延,改善土壤。

2.1.3封禁治理

本着生态用地的自然修复,在实施人工治理的同时,对流域内疏幼林地实行封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植补造。设立了封禁标志碑,并插牌定界,在流域内还印刷了宣传标语,制定管理制度,落实管护人员,,禁止一切人为活动干扰,定期检查封禁成效,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植被迅速恢复。

2.1.4管护措施

小流域治理“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要使流域措施长期发挥效益,治理是基础,管护是关键。为达到治理一片、巩固一片、受益一方的目的,要大下功夫狠抓管护工作。一是建立监督机构。成立项目区小流域综合治理领导小组,配备了监督员,由村委会组建了禁牧工队。二是制定完善地方性法规。制定了监督管护制度,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对流域治理区实行全面封育,挂牌管理。凡各类牲畜进入封禁区,每头(只)罚款,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责任。凡损坏一株树木罚款,凡在区域内割草、按割草面积罚款,并划定了封山禁牧牌。三是坚持“四不准”。即不准在流域区放牧,不准毁林开荒,不准在退耕地上复垦,不准在等高灌木带中套种高杆作物和毁坏工程措施。五是制定举报制度。如有以上行为的对举报者奖给。流域内的罚款资金全部用于封禁治理管理,治理修复,植树造林。

2.2以农村能源建设工程相结合

农村能源建设工程主要以沼气池为主,多种能源互补的思路,加强沼气、太阳能、节煤炉灶和小水电等农村能源建设,重点是加大石漠化地区沼气工程的推广,在有条件地方建设太阳能、节煤炉灶等替代能源和节能措施。目前,全县建成节材灶5980口,建成沼气池30142口,安装太阳能7826户23614m2,通过大力推广使用沼气,加快农村能源建设,采用各种渠道争取沼气池项目落户石漠化地区,解决部分农民生活燃料问题,有效遏制了乱砍滥伐森林,保护了生态环境,改变了喀斯特山区的石漠化现状。

3问题及建议

我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与困难。

一是我县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分布广、面积大,治理石漠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地方财力弱,实施难度大。

二是基础设施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道路交通、供水管道、排灌沟渠设施薄弱,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三是石漠化越严重的地区,居住的大多数是少数民族,由于社会、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依然十分缓慢,当地群众生活仍然十分贫困。

四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居住在石漠化地区的农民,整体素质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科学素质、生产经营管理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适应不了新形势的新要求。

五是石漠化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不多。种养业仍是农民收入来源的主要渠道,但由于缺乏科学技术,增产增收难。

六是治理模式还未形成规模,产、供、销脱节,滞约了产业的发展。

4建议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石漠化治理工作是考验政府应对生态灾害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事关重大、责任重大。要把石漠化治理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严格实行领导责任制,将石漠化治理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工作力度,巩固治理成果。研究制定石漠化治理短期、中期、长期目标,逐步解决石漠化地域缺水固土和生活能源问题,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把石漠化治理和群众利益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化机制,稳步推进,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做大基地规模,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生态修复、水利水保与农田基本建设、喀斯特水资源发展利用、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等工程,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自筹为辅,全社会参与的方式,认真总结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的经验,有序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三是组建机构,狠抓技术培训。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组建产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加强对农户从思想、文化、技术等方面进行宣传培训,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全面参与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在参与过程中提高生产技能等综合素质,提高集约化、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和单位产出率。

四是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做强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加强招商引资,注意引进、培育和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为核桃、杨梅、桔子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是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响产品品牌。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核桃、桔子、草果精深加工,延长核桃、桔子、草果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好绿色品牌的争取和认证准备工作,积极“走出去”作好宣传推介,打造地域性核桃、桔子、草果产品品牌,提高马关县核桃、桔子、草果产品在市场上的形象和影响力。

六是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加大经费投入。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坚持“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的原则,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投入核桃、草果、八角、桔子产业发展,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加强同农村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推广小额信贷业务,增强金融对核桃、草果、八角、杨梅、桔子产业的支持力度。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石漠化综合治理、扶贫开发等有关政策,按照“谁治理、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完善奖扶措施,鼓励个人、集体利用石漠化土地和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土地进行核桃、桔子、草果、八角等产业开发。

参考文献:

[1]马关土壤,1985

[2]马关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1999

[3]马关县石漠化总体规划,2005

[4]马关县石漠化检测报告,2005

[5]中国南方表层岩溶带的特征及形成机理,热带地理,1998

作者简介:

宋阳梅(1982),女,云南马关县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工程治理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