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1

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的培养

李宁

李宁

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组成。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它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未来世界居领先地位必是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教师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培养学生读、写、算一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1注重培养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力求每一堂课都为学生精心设计相应的任务,使用同学们在每一次完成老师所设计的任务后,感到成功的喜乐,让他们都能有成就感,增加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要做好信息技术教育,学生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是,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接受到系统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有的初中学校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这样就造成这些学生的信息技术起点为零,给他们在以后的信息技术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现在的信息技术教材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编写的,没有初中知识作铺垫,学习上无疑会困难重重,与有基础的学生的差距会逐渐拉大,直至最后彻底丧失学习信心。我们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学生的实际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课余时间加紧为他们补修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知识,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为每个学生设计不同的任务,使其都有能力完成自己的任务,从而避免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失去信心,进而失去兴趣。

2教给学生“信息文化”,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把“提升信息素养”作为新课程的目标,将改变为技术而教育的理念,对信息技术教学作出了科学的定位,也彻底解决了“目标”这一最高层面问题。深刻理解什么是“信息素养”就显得极为重要。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对信息素养制定了九大标准,在信息能力方面,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在独立学习方面,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在社会责任方面,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我国青年生实际状况,我国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传递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勇于创新、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形成社会责任感。

3丰富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在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新旧知识更换的过程中、在挖掘教材智力因素中,大胆提出设想,开展各种尝试。如利用校园网络环境,组织网上研究、学生讨论等。通过网络交流,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自主和互相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学习环境下逐步形成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引导学生到课外涉猎,使之成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就一节好的选修课或一次有组织的研究性学习而言,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信息技术教学在活动中得到延伸。譬如:管理有序地让学生上网遨游信息世界,让学生去了解和接受更多、更新的信息,拓展原有的知识,以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举办信息技术智力竞赛或不同类型的操作竞赛,以培养学生信息加工的能力,培养他们在信息化社会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意识;组织评比个人主页或团体小报,以培养学生在信息世界里如何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以及对信息技术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撰写小论文,以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在网上建立校友录以培养学生信息世界里的人际交往能力。

4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

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同样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从小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和信息能力的培养。无论是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社会还是音乐、美术等课,教师运用电脑,使用课件,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图、文、声、像、乐等形式结合起来,实现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学习资源成了学生的主动猎取的认知对象,成为学生用来获取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数据处理及思想表达的学习手段。这既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也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作者单位:河北省青县职教中心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