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护士工作压力分析与应对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1

国内护士工作压力分析与应对措施

魏小燕张传丽

魏小燕1张传丽2

(1铜陵县顺安镇中心卫生院安徽铜陵244151;2铜陵县钟鸣镇中心卫生院安徽铜陵244121)

【摘要】对国内近年来有关护士工作压力与应对措施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国内护士主要工作压力源及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影响护士工作压力感受的因素等,提出通过自我减压、组织支持和应对策略培训来缓解和减轻护士工作压力,从而为今后有关护士工作压力与应对的研究提供方向。

【关键词】国内护士工作压力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7-0395-02

压力又称应激,是某些事物对人的生理或心理造成的一系列紧张反应状态[1,2]。压力源是指具有破坏或影响机体内稳态的内外环境刺激,工作压力源属于社会性压力源的范畴。护士工作压力即护士职业压力,是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所承受的各种身心方面的负荷,从而使其在主观上产生的不适应。国内近几年对护理工作压力这方面的研究逐步增加,现综述如下。

1国内护士工作压力分析

1.1工作量太大,生活无规律绝大部分研究显示,护理工作方面的问题是中国临床护士最主要的压力源,其中工作量太大是大多数调查中护士不约而同提到的、居于第1位的压力源,紧随其后的是时刻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应对能力差、工作满意感低等。目前,国内医院普遍存在护士的数量相对不足、护士“三班”轮替,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和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增加了护士的工作压力。

1.2职责的矛盾人们的法制观念和权利意识逐渐增强,社会、医院、病人对护理服务要求增高,医疗纠纷和护患矛盾增加,使负有多种责任的护士(尤以35岁以上)更难协调和适应众多的应激源,心理负担加重。

1.3众多的人际冲突护士在工作中建立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护士在长期得不到理解,感觉受到威胁或经历了感情伤害又无法表达自己时会使护士感到精神疲惫。

1.4社会地位较低在我国,虽然护士目前接受了与医生同等的高等教育,但是国民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独尊医疗,护士自身的价值得不到体现,造成护士心理不平衡,从而产生自卑、沮丧、失望、焦虑、抑郁。这种职业形象紊乱的心理压抑,直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1.5护士个人价值的内心期望与现实产生冲突护士期望自己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白衣天使”,所以工作勤奋、努力、认真。然而护士在医院中地位较低,在社会人群中却被认为是“高级保姆”,这样的社会评价,让许多护士心灰意冷,出现心理压力。

2影响护士压力感受的因素

2.1年龄。

2.2心理素质。

2.3应对方式。

2.4支持系统。

3减少护士压力源的对策

3.1完善排班制度,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采用人性化及弹性排班制,既保证护理到位,又给护士提供更多的自主时间。护理管理者应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以达到最大限度调动和巩固护理人员积极性。应尽力解决下属人员正当的、合理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要求,使她们在困难时看到光明,引发出对工作的热情、奋发向上和献身的精神。

3.2换位思考,培养自身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护士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要善于学习和积累应付各种困难和挫折的经验。当工作中遇到麻烦或冲突时,应让自己学会站在患者与家属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他们的心态及苦衷,来调控自己的情绪,最大限度地缓解护患矛盾。

3.3建立组织支持系统,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护理团体组织应开展一些技能训练,如指导护士减轻心理紧张,学会应对压力的必要技巧,积极应对各种压力,提高自身保护意识,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外,护士要多参加工作以外的活动,如聚会、购物、听音乐、看电影等能帮助护士保持身心的良好状态。

3.4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提高护士社会地位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让全社会更多地了解、关心、尊重护士。定期对病人及家属进行权利与义务的宣传教育,争取病人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医院领导对护士工作及时给予肯定和支持,并注重精神和物质奖励,调动工作积极性。

3.5保持积极健康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职业形象首先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自己的职责出发,客观合理地评价自我及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其次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从而赢得医院各级管理人员和全社会对护理工作的支持与认可,进而促进护士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在和谐的氛围中达到护士自我价值的实现。

4小结

目前,关于护士工作中的压力源及应对措施的探讨仍不够全面。研究护士工作压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护士正视并积极应对工作中的压力,从而确保其心理及生理的健康。因此,在已有的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应对措施及效果评价还值得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小松.护理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

[2]黄秀琴,陈力.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一).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97,23(6):378-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