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1

数学课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何江苏

新沂市第三中学何江苏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工作的目的,就是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我们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教学的展开,教材的呈现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

必须从教材作为“事实性知识”的呈现形式这一传统观念中走出来,重新审视教材的内涵。举例来说,要呈现一个数学的概念,比如函数概念的教学,如果单纯从呈现概念这个目的本身出发,就可以从定义开始,显然,这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在教材中直接给出函数的定义会让大多数学生摸不着头脑。如果从运用这一概念的问题和任务出发,学生就比较容易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函数的概念。如:让学生设法描述购买某物的数量和总价格的关系,描述出租车里程和总价格的关系等生活中很熟悉的事情,让学生体会这些任务中包含的共同的内容,即数学上的函数关系。这种做法在充分的利用问题情况,包括实例、情景、问题、叙述等,提出问题。进而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猜想、验证、推理、建立模型,提出方法等学生的个体活动。也包括讨论、合作、交流、互动等小组活动,体验数学、感知数学,进而建构数学,最终达到理解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的目的。我们一线教师只有认真探讨特定情境中学生的学习规律,才能使学生、学科和教师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来,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成绩和教学效果。

二、贯彻以为人本的理念,采取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普洛塔戈说“不要把头脑当作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中,启发式教学应运而生。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综合知识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正确答案,体现了师生互动。较之以往的课堂教学的填压式,这无疑是一大进步,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启发式教学是教师牵着学生的手,一步一步的走到目的地。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的很完美,但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而自主探究式学习不再是教师面对知识独白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生的过程,是学生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后,运用教师、学校、社会提供的学习资源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自主评价、最终达到自主发展、自我完善的学习过程。

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学习新知识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学生的经验对学习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学生在经验世界中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关的概念和定理。其中有些是模糊的或者与要学习的概念定理不相适应;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看待问题的形式。从新旧知识和经验的关系看,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引入常常是促进新知识获得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还要结合学生所处环境的状况将学生其他方面的实际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体现“备学生”这一环节,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彰显,让学生的个性化的看法、见解得到尊重。

四、教学要符合认识规律,采取爬坡法,循序渐进,不断深入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教材充分运用人的认知螺旋上升的规律,并依此来设计。例如在有关数的内容的设计和编排上,都充分考虑了学生认知螺旋上升的特点。从整数到分数和小数,从正数到有理数,从有理数到实数,再到复数,教材内容编排遵循了认知螺旋上升的学习规律,在不破坏知识体系的前提下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信心。而对于那些无法回避的疑难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解题习惯。善于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步骤,每一步有一个小目标,一步一个台阶,逐步升级,最终实现总的目标,从而使整个问题获解,我们称为“爬坡法”。

五、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留下足够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除了能解决实际问题之外,还提供了某些普遍适用并且强有力的思考方式,如直观判断、归纳类比、抽象化、运用数据进行推断、最优化等。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是一种公民教育,无论学生的未来会遇到什么不同的挑战,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重视促进学生数学地思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中之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留下充分的空间,改变只注重分析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直接呈现这些事实性知识的做法,转向注重探讨学生如何以探究、自主的方式获得知识的能力,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留下广阔的天地。教学过程设计时为探索和思维留下充分的空间,实际上也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了适应各自需要和水平的不同探索机会,从而使教学的安排能够较为容易地适应个别差异,真正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