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怎样搞好电视经济新闻报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2

浅论怎样搞好电视经济新闻报道

郭琰琰

郭琰琰(河南省镇平县广电局,河南镇平474250)

中图分类号:G2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9A-0097-01

近年来,随着观众欣赏口味和对经济新闻期望值的提高,人们对电视经济新闻进一步创新的要求与日俱增。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立足行业点和经济新闻的特点,遵循规律,开拓创新,进一步搞好经济新闻报道,使之更加贴近受众,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

电视经济新闻具有直接服务于现代经济生活、指导性强、政策性强、实用价值明显的特点。可以说,不管是经济领域的决策者,还是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都把电视经济新闻看成现代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来源。为此,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电视新闻工作者应紧紧抓住时代脉搏,把最新的、观众最感兴趣的、最需要的信息传递给观众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新的经济事件也不断涌现。电视经济新闻要想引人入胜,记者就要在报道中抓住近一时期观众最关心的经济事件进行报道,从内容上满足观众的信息需求。

我国央行调整银行利率,沪深股市的波澜起伏,WTO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等。诸如此类,观众都急于了解经济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台前幕后,对经济生活有哪些影响和冲击,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哪些关系等。也就是说新闻记者要选准社会新闻与经济生活的结合点,要明白所采访的有关社会经济生活的总体情况和新闻含金量。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了解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经济新闻是什么,从为来百姓服务的角度选择经济报道的切入点。

二、电视经济新闻要生动、形象、具体,借助图像给人一种感官的冲击力,或者用具体的事件来图解经济活动的特征

众多的社会经济生活虽然与老百姓关系十分密切,但很多经济宣传还是让老百姓看不透、不愿看,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寻求老百姓的兴奋点,用具体事例来打动观众,用通俗、生动、鲜活的画面及文字语言来表现。

去年,我台在制作电视新闻系列报道《开着轿车奔小康》中深有体会,新闻在“调优结构,促进增收”的大背景下,从一婚嫁喜事、女方陪嫁价值20万元的轿车入手,用活泼、热闹的婚嫁场面,把报道带入了一个极有感染力的场景,作者通过现场采访贺喜亲朋、引出我县采取强力措施积极营造良好环境发展玉雕产业,农民面向市场、构筑增收之路的主题,使这条新闻一下子抓住了观众。

三、电视经济新闻要最大限度的满足观众的求知欲、从多方面展示新闻事件

在经济新闻报道中,记者在关注新闻事件本身的同时,在内容上要注重挖掘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新闻事件所展现的焦点问题,以及专家学者及相关群众对新闻事件的评述等,并运用电视媒体同期声、字幕、解说词等综合报道手法最大可能的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我台去年拍摄的新闻《个人消费信贷红红火火》在反映了我县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的现状后,对个人消费信贷的态度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我县近年来各银行开展的一系列信贷业务情况,使观众对我县消费信贷的发展脉络了解的更加清楚。

四、电视新闻工作还要树立创新意识,从题材把握,角度转换,思维创新及写作手法上求变创新,是观众常看常新、百看不厌

(一)题材创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广阔的内容给电视经济新闻报道带来诸多新课题,产供销生产性报道显示出很大的狭隘性。因此要增强经济报道的可视性,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经济报道的题材上创新,即在更能反映市场经济特征的前提下,满足受众从内容到形式上对经济报道的需要,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言论等等形式都可用以报道经济新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五彩缤纷的经济现象,而正是一些细碎的现象聚集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潮流。

(二)角度创新

要提高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可视性,角度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经济报道选择角度强调观众的兴趣、观众的需要,以我台报道的《我县市民、农民身份灵活互换》为例,看记者在经济报道中的角度创新。城市居民放弃机关单位的固定工作,深入乡村积极在农村广阔天地开办工厂、开办企业,成为在土地上淘金的新兴一族,而农村广大农民洗脚上田,跳出农门,在城镇安家落户、兴业致富,一跃而成城市市民,这正是农民、市民角色互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真实体现,如果仅从这个角度去写,就只是体现出了一个可喜的变化。而我台的记者开动脑筋拓宽思路,把角度选在城乡居民转变观念,打破僵化,开放搞活,积极寻求增收新思路上,可以说把报道引向了更深的层次。可见角度不同,主题迥异,它们发挥的重要作用就会不同。

(三)思维创新

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积累是记者思维的基础,经济报道要出新不可能没有扩散思维、求异思维,善于扩散思维的记者能够摆脱单一思维的束缚,增强新闻敏感,搞活经济报道。有些记者的思维活动总离不开解释经济政策,报道工作经验的圈子,导致经济报道单调、刻板,与读者兴趣、社会生活隔着一定的距离。扩散思维就可以缩小这种距离,它的多向性,多因性有助于把记者的视野引向四面八方,使其触类旁通。

(四)写作方法创新

我们不能局限于原有的工作化、程式化的报道手法,要多采用纪实性、目击性的新闻手法。要善用,巧用各种手法,使报道“人格化”带“人情味”,增强经济新闻的可信性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