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6-16
/ 3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贾阳周小乐

南京理工大学南京210094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措施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总结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进程和主要类型,针对当前高校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分析对策研究Theuniversityuniversitystudentsocialpracticeproblemanalysisandcountermeasureresearch

JiaYangZhouXiaole

Abstract:Universitystudentsocialpracticeistheuniversitythoughtpoliticaleducationimportantlink,isstrengthenstheuniversitymoraleducationworktheeffectiveactionandthepersonneltrainingimportantway.Sincethisarticlehassummarizedreviewedthereformandopenpolicyourcountryuniversitystudentsocialpracticedevelopmentadvancementandthepredominanttype,hastheprobleminviewofthecurrentuniversitysocialpracticeprocessin,proposedthecorrespondingsolutioncountermeasure.

Keywords:UniversitystudentsocialpracticeProblemanalysisCountermeasure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01-02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教育方式,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实践和学校课堂教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体系的两个基本部分,成为课堂教育的必要延伸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措施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进程

纵观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

1.1兴起阶段(1980~1983年)。1980年,清华大学学生提出“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全国大学生反响强烈;1982年,北京、辽宁等地的一些高校开展了社会调查和咨询服务等活动,有代表性的有“百村调查”活动;1983年,团中央发出《关于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十八周年开展“社会实践周”的通知》,第一次提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

1.2广泛开展阶段(1984~1989年)。从1984年起,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开展起来。1984年5月,团中央召开了社会实践活动现场观摩会,进一步推动了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1987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提出社会实践活动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把业务实习、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生产实践纳入到教育计划。这一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较快发展,活动形式丰富,实践的规模有所扩大。

1.3规范化发展阶段(1990~2000年)。1990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号召回乡度假的大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召开之后,“青年志愿者”、“大学生科技文化服务”逐渐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1997年,在《关于开展中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三下乡”活动的通知》中首次提出“三下乡”概念;1999年后,出现了社会实践“研究生支教团”和“三下乡博士团”等,大学生社会实践表现出较高的专业水平。

1.4深入发展阶段(2001年以来)。进入21世纪,以“三下乡”为主要标志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广泛而深入地开展。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俭学、择业就业和创新创业结合的管理体制,这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文件;2005年,团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出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环节,建立长效机制,这个文件对于提高高校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保证社会实践的深入开展有重要的意义。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类型

2.1学术实践类。是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或是由大学生自发在社会中运用专业知识了解、认识并服务于社会的一切操作性的活动。主要包括专业实践、社会调查研究、学术交流、创新创业等形式。

专业实践是以实践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强化训练,帮助学生熟练地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要有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方式;社会调查实践是大学生从社会现实中收集有关社会事实的信息资料,并对其做出描述和解释的一种自觉的社会认识活动,比如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社会变迁、社会热点调查、行业考察等;学术交流是学生将书本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再学习的系列活动,比如科技竞赛、科技文化节等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早日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服务社会和奉献社会的活动。主要有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形式。

2.2学生社团类。学生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是素质教育拓展的重要舞台。主要包括勤工俭学、文体艺术、社会工作等形式。

勤工俭学是通过劳动培养吃苦耐劳精神、自主意识并获取一定报酬的活动,比如家教、兼职打工等;文体艺术类实践是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艺术品味等方面的活动,比如主题论坛、摄影展、运动会、素质拓展计划、心理辅导等;社会工作是学生通过担任一定的社会工作职务或加入一定的社团在校园范围内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

2.3志愿服务类。志愿服务是学生走出校园、志愿投身社会、回馈社会、获得成长动力的活动,是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社会提供非盈利、非职业化的援助。比如环保宣传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扶贫计划、义务支教、共建和谐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等。

3.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1脱离实际,流于形式,内容单调。个别高校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时存在脱离实际和流于形式的不良现象。有的高校舍近求远,耗费巨资,其实就是以社会实践名义游山玩水;有的高校确定了富有时代感的社会实践主题,但内容却毫不相干,流于形式;有的学生为了应付学校检查,调查报告东拼西凑,随意找一些单位盖章鉴定,以求蒙混过关。

大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单调,主要以参观学习、撰写调查报告为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交流、科技创新和服务咨询很少,学生无法实践所学理论知识,无法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违背了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

3.2普通学生的参与率低。

目前,很多大学生社会实践分队的成员都是由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当地户籍学生组成,学校考虑更多的是节省经费开支和提高调查报告的理论水平,忽视了普通学生的参与愿望,将大学生社会实践转变为少数学生的特权,违背了全面实践、全员育人的基本要求,这种社会实践的组织模式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信心和兴趣,离开社会实践这个重要舞台。

3.3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个别高校在考核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效时,主要以调查报告和实践证明为依据,这就为一些学生提供了弄虚作假的机会,实践不成反而促使学生养成造假、抄袭的不良习惯。有些学校甚至没有设置相应的选拔、监督、管理、考核和激励制度,造成社会实践在组织过程中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3.4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到特定的区域去调研、考察,没有充足的活动经费支撑,活动就无法有效地开展。有时实践活动的创意、思路和主题非常新颖,但是一遇到经费问题,就不得不压缩策划,减少创新点,造成“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有时为了解决经费问题,不得不去拉赞助,带上了浓厚的商业色彩,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

3.5没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个别高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往往以国内形势为风向标,实践主题和实践地点年年更换,没有一定的连贯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没有深入体会到实践过程,学校和实践单位之间无法进行进一步的交流沟通,浪费了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后续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制造了诸多障碍。

4.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的解决对策

4.1加强课程化建设,帮助学生提高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课程化建设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让学生清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包括哪些内容”、“实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基本问题,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储备,有利于进一步实施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4.2公开选拔队员,组建专业优势互补的复合型实践团队。要组建一支优秀的社会实践团队,首先,要做到公开选拔队员,让广大学生都能得到公平的参与机会,吸收各具特点的学生,这对营造浓厚、良性的实践氛围有积极作用;其次,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看待同一个实践主题,会从不同角度思考,产生多种想法,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

4.3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要紧跟时代步伐,开拓出新思路。社会实践既要有集中实践,也要有日常实践;既要有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公益劳动,也要有科技服务、创业创新、勤工俭学等,积极做到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活动主题的鲜明化和活动内容的创新化,才能丰富社会实践,真正锻炼学生能力。

4.4聘请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要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突出实践主题的多样性,就要吸收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由教师准确把握专业导向,解决专业难题,这样有利于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实践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4.5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能够保证实践活动的连贯性,加强双方合作关系,促进共同发展。首先,学校要主动联系社会各界,根据专业特点,联系适宜学生参与、素质发展的实践基地;其次,保证宁缺毋滥,要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真正学到知识,避免出现公费旅游的不良现象。

4.6制定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和激励制度。高校可以将社会实践与课程学分挂钩,设置成为一门必修课,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重视程度,激发出学生的参与热情,杜绝敷衍对待的恶习;建立一套可行的激励措施,对优秀学生给予一定奖励,并优先推荐就业和评奖评优,加强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示范教育作用,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氛围。

21世纪,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入探究原因和寻求解决对策对科学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仍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思考。参考文献

[1]胡树祥、吴满意.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涵的新界定[J].中国高等教育,2009,(2):42~44

[2]石艳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8,(2):45~47

[3]梁庆周.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回顾和展望[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9(1):31~33

[4]范冰.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创新[MA].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

[5]杨昕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MA].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10月